新房小早餐、新房圖書室、新房多媒體……這些微公益項目,都是出自90后女孩李思緣之手。這些在李思緣看來無心插柳卻柳成蔭的項目,已經惠及貴陽市四所農民工學校學生。
為貧困大學生捐資、捐書,為孤寡老人免費拍照……是年逾86歲的省政府辦公廳退休干部宋柯柄堅持的生活方式。他樂此不疲地說:“整個社會都在相互服務,只是分工不同。”
90后女孩,86歲的老者,共有一個“閃耀的徽章”——志愿者。兩個不同的年齡維度,拉伸出我省全民志愿服務的大格局。截至12月4日,我省共有實名注冊志愿者195萬人,年齡最大的99歲,最小的8歲。
“貴州在開展志愿服務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體制機制以及特色和品牌。”正如省政協原副主席、省志愿服務聯合會第一屆會長吳嘉甫所說,志愿服務是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晶,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實踐平臺,也是貴州構筑精神高地的重要抓手。
從“滿天星”到組織化
延伸志愿服務“網絡地圖”
“我高中階段就有做志愿者的想法,大學起正式參加了志愿服務活動。”談起自己的支教志愿服務經歷,李思緣說給農民工子弟上課,她體會到了被別人需要的幸福。
時間回溯到十年前,甚至更長一段時間。那時貴州的志愿服務是一種“滿天星式”的狀態,各高校的青年志愿者協會,各地的志愿者組織等各自為政,零散地開展著志愿服務。
如今,在全省主要城市,在各種大型活動現場,以“綠絲帶”“微笑小屋”等為載體的志愿服務已經深入人心,標識統一的志愿者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和多彩貴州的文明“識別碼”。
2014年3月,在省委的關心和要求下,省志愿服務聯合會以“貴州省志愿者協會”為基礎改造提升成立。形成了以省文明委為指導、省志愿服務聯合會為主體、省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為依托、省青年志愿服務基金會為支持的“一委兩會一中心”的工作架構。
這樣一種工作架構,推動了全省志愿服務工作從部門牽頭,上升到各級各部門共同參與。以更廣闊的視野,更寬泛的平臺,更強有力的資源整合邁入新時期。
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員、中國志愿服務聯合會會長劉淇對“一委兩會一中心”的工作架構給予充分肯定。他評價說:“貴州志愿服務起步早,基礎扎實,志愿服務工作在西部地區處于領先地位。”
省志愿服務聯合會成立以來,協調和指導各級各地志愿服務組織建設和升級——貴陽、遵義、安順、六盤水、銅仁、黔南、黔西南等市(州)成立志愿服務聯合會及70%以上的縣(市、區)相繼成立、改造、升級了志愿服務組織。
團省委書記涂妍認為,貴州志愿服務從“滿天星”到組織化、社會化的發展歷程,正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文明程度不斷提高的體現。“志愿者并不是指僅在網上注冊的志愿者,所有參與過志愿服務的人,都應該是志愿者。我們弘揚志愿精神,就是讓大家都積極參與到志愿服務之中來,共同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加和諧美麗。”
把服務做出品牌
為志愿服務注入新內涵和活力
貴陽市青年路團省委辦公樓三樓,是省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的辦公地點。小小的辦公場所里,幾個年輕人正在緊張地做著編輯工作。
“貴州志愿服務網”、《貴州志愿者》雙月刊、《貴州志愿者手機報》、微博、微信等志愿服務信息從這里編輯和傳出。
志愿服務宣傳矩陣的直接服務對象,是全省近200萬注冊志愿者。“志愿服務的知識和理念能不能大力普及,對志愿服務工作能否深入開展非常重要。”在吳嘉甫看來,營造好志愿服務氛圍,媒體的作用非常重要,要通過媒體不止讓大家看到志愿者這道風景線,還要讓更多的人也成為風景線。
如果說志愿者是風景線,那么“綠絲帶”就是這道風景線的最醒目標識。無論是在整臟治亂、保護母親河行動、植樹造林現場,還是在社區服務、便民服務、助殘助老活動現場,看見了“綠絲帶”,大家就知道有需要可以找志愿者了。
“微笑小屋”是貴州志愿服務的醒目品牌,它所承載的功能實際上是一線便民服務站點。目前全省建成“微笑小屋”達380多所,點亮了城市的微笑。
而全省范圍內搭建的“找到啦”失物招領志愿公益平臺聯盟,通過全省各大中城市在失物招領等公益活動方面的通力合作,逐步形成了全省失物招領志愿公益合作網絡。
“志愿服務是城市文明的主色調,也是團省委向廣大青少年倡導的一種生活方式。”團省委副書記徐錫廣認為,志愿服務是青年群體參與社會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是個人對人生、生命價值、社會的一種積極態度。
作為志愿服務的主體,青年們一直在行動,而且做出了貴州志愿服務的特色和品牌:
——服務基層發展,我省不斷深化扶貧接力計劃、西部計劃、研究生支教團、“三支一扶”等基層服務項目,截至今年在基層服務人數累計達48600多人。
——服務大型賽會,累計招募10萬余名志愿者,完成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酒博會、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等大型賽會志愿服務工作。
——服務民生實際,全省摸底農民工子女學校5000所,結對近5000所,摸底農民工子弟數逾130萬人,結對逾120萬人。組織貴州青年志愿者應急救援總隊2次赴云南魯甸、景谷地震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志愿服務,人是關鍵。志愿者夠不夠專業,直接影響志愿服務的效果。僅2014年以來,我省先后舉辦志愿服務業務骨干示范培訓班11場,累計培訓1400多人,夯實了志愿服務基礎力量。
服務社會的最美“因子”
志愿精神引領文明風尚
點開“志愿貴州”全省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所有注冊志愿者的主要信息一應俱全,通過該系統可以準確檢索出注冊人數、年齡段、學歷、政治面貌等信息。
針對這一志愿服務的“大數據平臺”,吳嘉甫表示,今后將通過這一系統把每一個志愿者的服務記錄下來,通過服務記錄評選出星級志愿者。目的在于體現志愿服務和志愿者的榮譽感、神圣感和莊重感。
志愿者,社會的最美“因子”,在平凡的工作中詮釋著愛和奉獻的故事。故事中,袁章奎老師成立的袁老師心理援助志愿服務工作站,常常門庭若市,幫助不少青少年解決了心理問題。老黨員宋柯柄因為年齡和身體原因,被婉拒參加志愿服務活動,他因此而悶悶不樂……
平凡的故事,卻閃耀著不平凡的光輝。
志愿服務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在彌補政府資源不足、維護社會安全穩定、服務社會經濟建設與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對貴州構筑精神高地,沖出經濟洼地有著重要意義。
從目前的情況看,無論對志愿者還是志愿組織或是對支持志愿服務事業的社會組織和企業,并沒有完全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志愿服務的氛圍也只是“墻內開花墻內香”。
“發揮好志愿服務的作用,必須發揮好志愿精神的價值引領作用”。針對志愿服務和志愿者的價值如何體現這一問題,吳嘉甫認為要通過適當的形式給予認可和鼓勵,以此逐步壯大志愿者隊伍和志愿服務工作常態化。
“志愿服務是全社會的事,不能講奉獻的時候就想到志愿者,志愿者受損失的時候就不聞不問。”省志愿服務聯合會有關負責人說,志愿者做志愿服務是需要成本的,我們在鼓勵志愿者開展社會服務工作時,也要力所能及幫助他們解決吃飯、交通等必要的成本開支。
“志愿服務是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重要方式,志愿服務事業擁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建立和完善社會志愿服務體系應該成為一項公共政策,需要更多的制度和法律層面的支持。”省志愿服務聯合會相關負責人說。(許邵庭)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