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村的雞窩組、松林組、茅草組,猶如三片樹葉,坐落于紅楓湖畔,四面環水。
天剛蒙蒙亮,冉太洪便提著竹掃把,沿著湖邊新修的石板道往前走。薄薄的晨霧籠罩下,群山如黛,飛鳥低徊,湖中心停留著兩條木舟,有人正戴著草帽獨坐垂釣。
前方就是目的地“守望林”,冉太洪看見一個清瘦的身影,他高興地大喊:“李支書,你也在啊!”戴著眼鏡的李博洋轉過身來,熟絡地打招呼:“嗯,我過來看看樹長得怎么樣了。”
也難怪冉太洪表現如此興奮,因為他碰見了村民們最為喜愛的紅楓湖“守望者”。
“守望者”其實很年輕。2014年夏天,剛從清華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李博洋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貴安新區馬場鎮松林村任村支書時,眼前景象完全出乎他的想象。
“那么美麗的村莊,竟然一窮二白。”李博洋看到了令人驚艷的青山綠水,也看到了這個貧困村的窘迫:“當時村民就依靠最簡單、最傳統的農業生活。人們總是抱怨這片湖,因為居住在水源上游,不能大規模養殖,更不能發展工業。”
該怎么來改變現狀?李博洋沒有氣餒,他下定決心:一定要鼓起老百姓的干勁,想方設法在守護生態的底線上謀求脫貧出路。
這位“85后”的青年意氣風發,敢想敢做。他運用互聯網傳播思維,提出“紅楓湖守望者”的理念,對內凝聚人氣、發展特色旅游和農耕文化,對外打造品牌、吸引人氣。按照他的構想,要逐一建設“守望林”、“守望田”、“守望營”、“守望寨”,既能守土固水,又能發展經濟。
先打基礎。李博洋陸續爭取到220多萬元項目資金,使松林村第一次有了路燈、廣場和公廁,也有了直達貴安大道的通村路和通向紅楓湖的石板路。
湖畔土地肥沃,李博洋邀請母校的老師和學生,帶頭植樹造林。不到半年時間,桂花、銀杏、桃樹、李樹、水柏楊布滿村莊,村民也紛紛主動加入植樹護樹隊伍,“守望林”面積增大。
12月3日,貴州宏錦園綠化投資公司總經理黃和平驅車來到松林村,和當地村民商談“QQ農場”的建設事宜。作為“守望田”的一部分,李博洋和老百姓商量,想將村里50多畝土地流轉出來發展農耕體驗園,吸引城里人來認領一塊土地養殖瓜果蔬菜,村里人則負責管護。同時引進種植360畝獼猴桃。李博洋通過互聯網線上線下,為獼猴桃的銷售打通了渠道。“細細算下來,‘守望田’的產值將比原來單純種玉米白菜翻好幾番呢。”
今年春天,清華大學校黨委學生部和校團委的20余名師生來到湖邊樹林露營,夜晚繁星璀璨,涼風徐來,遠處島嶼朦朧如一副潑墨畫,令大家念念不忘。李博洋看在眼里,又心生一計。他繼續向上爭取項目資金,希望修建一條環湖慢行道,同時聯系西南和省內山地自行車協會等組織,想在湖畔設計自行車營地, 讓“守望營”名副其實。
有夢想,誰都看得見。今年8月,李博洋調任相鄰的另一個貧困村馬鞍村任村支書。離開松林那天傍晚,松林村村民依依不舍地相送,而馬鞍村的村民也已聽聞消息,盼著新支書到來,帶領他們脫貧奔小康。
而李博洋,卻要將“守望者”的理想和職責繼續下去:“鎮里已經向貴安新區反映,計劃把松林、馬鞍以及附近的幾個村莊連成一片,進行整體打造,建設成為紅楓湖畔最美最富裕的家園。”(王璐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