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有項目,動員群眾搞發展也能得到他們的支持了。”六盤水市勺米鎮坡腳村支書張云看著滿坡綠油油的茶樹,很是感慨。坡腳村的變化是貴州在農村勇于改革創新,大力破解難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貴州以破解權屬不清難題,讓沉睡的集體資源活起來;破解資金不足難題,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破解動力乏力難題,讓群眾與村集體共富起來為內容,探索新形勢下加強農村基層黨建的新路子,有效把村級組織、合作社(企業)、農戶聯接起來,使村級組織有了固定的財源,為民辦事的能力和方式大大提升與改進,密切了黨群關系,發揮了村黨組織引領群眾增收致富的核心作用,強化了基層黨組織的堡壘作用。
破解權屬不清難題,讓沉睡的集體資源活起來
“土地權屬不清、邊界不明,不僅容易造成矛盾糾紛,而且阻礙土地流轉,影響產業發展。”印江自治縣新寨鄉大云村支書冉啟強如實說。
.針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體不明晰、產權歸屬不清、要素聚集不強、效益發揮不好,農民資產確權滯后、土地利用率低、經營性收入少等問題,各地積極對農村集體資源進行核查清理,整合村內土地資源、森林資源、勞動力資源、旅游文化資源等,采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盤活各種資源要素,形成資源疊加效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014年以來,六盤水市已確權登記集體土地所有權1416萬畝、集體林權54萬畝、宅基地使用權63842.85畝、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 3495畝、農村房屋所有權21.39萬平方米。把15.5萬畝集體土地、 7.4萬畝“四荒地”入股企業(合作社),吸引44家省級龍頭企業、82家市級龍頭企業到農村發展農業產業,拉動城市資源要素向鄉村流動,促進要素配置合理化,村黨組織財源穩固增加。
黔南州對部分村集體所有的辦公用房、廠房、機器設備等資產閑置的現狀,鼓勵村級組織以股份合作、使用權有償轉讓、租賃、公開招投標等形式,物盡其用、變廢為寶,變存量為增量,把閑置資產盤活,實現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黔西南州采取以地生財,入股分紅,提留資金的辦法,為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原始資金。興義市頂效鎮樓納村將土地流轉給陽光公司,既保住老百姓正常的收益,又讓老百姓能進公司干活掙錢,村集體同時也能從中提取部分管理費作為村級集體經濟原始積累發展基金。
破解資金不足難題,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
“如果只是像往常一樣,將扶貧款一次性發給村民,那只是眼前的富;將款項用于建設山莊,長線投資,才能有長久的富。”鐘山區金鐘村支書陳勇盤說。
針對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村各項資金基本上是一次性投入、一次性使用,資金投入分散,作用發揮不明顯等問題,各地采取集中投入、產業帶動、社會參與、農民受益的方式,使分散的資金聚集起來,實現資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形成了村集體和農民穩定增收的長效機制。
貴陽市在全省率先實施“3個20萬”微型企業扶持政策向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延伸行動,鼓勵和支持村集體、村集體經濟實體以及村民利用現有資金、資產和資源,以入股、合伙、租賃、專業承包、提供勞務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2014年,全市共扶持農村集體經濟占股的微型企業419 戶,其中貧困村集體經濟占股的微型企業159戶,消滅“空殼村”126個。
六盤水市在堅持不改變資金使用性質及用途的前提下,將財政分散投入到村的發展類資金(補貼類、救濟類、應急類除外),原則上轉變為村集體持有的資本金,集中投入到企業、合作社或其他經濟組織,形成村集體持有的股金,村級黨組織參與管理和監督,按股分紅、利益共享。2014年,六盤水市整合財政資金2.6億元,涉及11個部門,帶動集體資金6608萬元、農民自籌資金3260萬元入股經營主體。
銅仁市高樓坪鄉關莊村采取資金入股的方式,注入股金15萬元,與成峰園藝綠化公司合作,企業5年內返清村集體投入的本金,并按協議進行分紅。
畢節市德溪街道德溝村引導村民集中閑散富余的征地拆遷補償資金,采取入股分紅的模式創辦村級企業櫻桃園休閑農莊,為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達10萬元。
“我作為村里的一員,既有人頭股,又有土地股,參與建設還有效益股,我們農民變成股民了。”普定縣秀水村村民楊正澤自豪地說。
長期以來,農民增收難,難就難在財產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低,難就難在傳統種植面積大、產出低,農民發展致富動力乏力。各地突出問題導向,堅持走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道路,引導和鼓勵農民以產權、技術、資金等入股,讓農民通過股份分紅獲利,增強了農民群眾發展致富的動力與信心,實現農民、村集體、企業共贏。
“我家4畝田全部流轉給園區,除去人工成本,每年我還多得將近5000元的收入。”遵義市村民劉其君說。遵義市依托農業園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土地資源向園區、產業集中,通過土地流轉和入股,使土地資源轉化為農民股權和股金,讓農民在收取租金和參與企業分紅中實現股權收益。
黔東南州鼓勵農民參與創辦經濟實體,讓農民的資源轉為資本,實現從小農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三穗縣頗洞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種植產業,建立專業合作社10家。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每月給予農民租金,農民在合作社干活還能取得報酬。在紅利分配上,合作社留8%作為村集體公益管理基金、12%作為滾動發展資金、80%按村民入股比例進行現金分紅。目前,頗洞村入股社員740多戶,共計3108人,入股資金1100萬元。為讓全體村民致富奔小康,頗洞村還為50戶困難戶在合作社入股,每戶入1股,每股1000元,共計5萬元,年底所得紅利作為對困難戶的幫扶資金。村“兩委”還向上級計生協會爭取30萬元對42戶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戶和二女結扎戶的幫扶資金,也用于為“計生兩戶”入股,每戶入4股,所得紅利由“計生兩戶”享有,提高了基層組織公益服務能力。
安順市普定縣秀水村引進興偉集團打造融生態農業、觀光農業、特色旅游、休閑度假、娛樂服務、餐飲商貿為一體的城郊休閑旅游基地,全村村民由農民向股民轉變。興偉集團為村民量身定制了“秀水五股”,即人頭股:秀水村民,人人有股,占股10%;土地股:每分土地算一股,入了幾分算幾股,占股30%;效益股:一分勞動一分股,參與勞動才有股,占股30%;孝親股:百善孝為先,孝親在當前,占股5%;發展股:積少存多謀發展,占股25%,為村民開創出一條全民奔小康共同致富新路子。(嚴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