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鎮遠集全縣之力,全面推進生態建設,按照“富裕、文明、生態、幸福”的目標,將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引領全面發展綠色經濟,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如今,天然養吧的生態環境,高含量的負離子空氣和四季分明的氣候,早已成了鎮遠綠色名城最顯著的特征、最重要的優勢。
建設綠色宜人環境
“鎮遠歷史文化悠久、生態環境優美,一直是我們比較向往的城市.......”與家人第二次來鎮遠旅游的張小姐高興的說道。
近年來,鎮遠儼然已成為海內外游客到貴州旅游的熱門目的地之一。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依河而建,遠觀頗似太極圖,融佛、儒、道三教文化內涵于一爐,各種古巷道、古民居、古碼頭相映成趣。
青山綠水鎮遠古城(李安生 攝)
在城市規劃設計、建造和管理上,該縣始終貫徹低碳生態和產城融合的發展理念,以“城在林中綴、人在畫中游”為主題,著力在生態旅游環境上下功夫,規劃建設城區綠色景觀帶和河濱大道生態長廊,并把保護氵舞陽河作為首要民生工程,加大力度對氵舞陽河水的管理和保護,著力構建了城市綠色生態體系,極大地提升了鎮遠百姓的生產生活環境。
走在鎮遠古城區內,處處可以見到“綠色”。無論是在古城街道,還是河濱大道,道路兩邊一片片清香怡人的綠化帶將整個縣城點綴得色彩斑斕。綠色的景觀樹、彩色的花灌木為在鎮遠居住的市民營造了一個天然氧吧的生活環境,給前來鎮遠旅游的游客塑造了一個綠色健康的鎮遠形象。
鎮遠有典型的山地貼崖建筑,隨著城市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為不斷保護和修繕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該縣高瞻遠矚,適時開發建設芽溪新區,強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功能性服務設施建設,進一步緩解古城壓力,讓古城空氣更加清晰、環境更加優美。
與此同時,該縣以“多彩貴州文明行動”工程等為抓手,著力加強市容市貌秩序、交通秩序、市場秩序等重點難點的整治,加快了中心集鎮改造和“撤鄉建鎮”步伐。以鄉村為基點,啟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精心實施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切實抓好農村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為縣轄區內廣大群眾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的居住環境。
據了解:當前,該縣已建成有縣城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廠。各鄉鎮垃圾也均實現了村搜集、鄉轉運、縣處理。全縣城鎮污水、生活垃圾無害處理率分別達到46.8%和67.3%,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和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標率分別達到100%和99.4%。
循環新型工業經濟快增長
近日,筆者走進貴州鎮遠黔東經濟開發區,感受到了這座城市工業發展的日新月異,這里是省級循環經濟示范區。
當前,該園區已建成青溪污水處理廠、貴州青酒集團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能力總計為3500噸/日。建成青溪生活垃圾處理場、羊坪生活垃圾處理場及黔東電力有限公司粉煤灰場,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分別為50噸/日。
在新型工業經濟發展中,以特色農產品、旅游工藝品、綠色食品等為重點的生態型工業和以電力、冶金、釀酒、建材、森工等為重點的循環經濟得到較快發展。當前,該縣圍繞新型工業產業要求,先后引進了統州電子、康福誠苗藥養生、花酒酒業、績曲酒、苗鄉侗寨酒業、環保涂料、峰澤光電、博川開關、宏鑫電子、光華電子、榮吉玻璃新型產業等45家企業進入開發區投產創業。
社會主義新農村之鎮遠焦溪鎮三門灘(李安生 攝)
在項目建設上,不斷強化環保措施,落實環保責任。進一步推進企業達標排放工作向縱深發展,不斷加大執法力度,并與各企業達成協議,堅持按照“誰污染、誰治理、誰經手、誰負責”對查出的違反建設項目管理制度、不按規定繳納排污費、污染設施不正常運行、不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務等企業將依法進行嚴厲打擊。
經過多年的發展,貴州鎮遠黔東經濟工業園區已成為客商爭相聚集的投資寶地、創業樂園,形成了以綠色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發展格局,迸發出產業集群效應,為貴州的綠色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奏響了綠色崛起的鏗鏘樂章。
到處是群眾的“綠色銀行”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拉開,鎮遠的植綠、引綠工作緊跟其后。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二級公路通道綠化工程、美麗鄉村、古城墻等生態修復工程,并引導群眾充分尊重當地自然條件,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建設依山傍水、掩紅映綠的綠色鎮遠。如今,全縣群眾造綠、愛綠、護綠積極性空前高漲,縣內國土綠化事業長足進步,林業產業迅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生態園區之金奇谷項目基地(江春健 攝)
據悉,到目前,全縣現有林地面積1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7%,活立木蓄積455萬立方米。完成25°坡耕地退耕還林面積3.6萬畝、退耕還林荒山造林6萬畝,197萬畝天然林落實了管護措施,累計完成義務植樹1000萬余株。
另外,該縣還探索出了“靠山吃山,吃山養山”的寶貴經驗,形成了“合作社+農戶+農戶林業”發展模式,打造出鎮遠紅桃、天印貢茶、元胡藥材、花山溝原生態林下雞、江古林下野豬、蕉溪綠殼雞蛋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林業種養殖業品牌,促進林農走上不砍樹也能增收致富的路子;森林生態旅游以氵舞陽河風景區、高過河風景區、鐵溪景區為依托,全年森林旅游人數達100多萬次,實現了生態與經濟“雙贏”。到目前為止,全縣共有涉林農民專業合作社18個,其中種植業13個,養殖業5個。實現林業總產值5.16億元,占全縣國民總產值3.7%。(龍潤裕)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