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東經108度,北緯26度。這是中國典型的云貴高原山地地貌。山高,溝壑,山的那一邊還是山。
云上丹寨,一個富有詩意的黔東南小縣。千百年來,祖輩們的上學路,每天不是爬山就是涉水,一走就是半天路。如今,山里的孩子上學不需再重復這樣的來回。寄宿制學校,不僅改變了山里孩子的求學方式,也在悄悄改變著孩子們的生活方式。
丹寨縣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和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肖國林說,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的建設,為山里孩子營造了一個快樂學習、幸福成長的樂園。
學校就是溫暖的家
“我要媽媽!我要媽媽!”剛入學時,不少孩子都會像7歲的楊金福一樣,躺在地上不停哭鬧。如何讓這些孩子盡快適應學校生活并學會自理,成了擺在學校教師面前的難題。
近年來,丹寨縣通過實施“教育崛起工程”,把小學向鄉鎮集中,初中向縣城集中,大力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并按照“吃在學校解食憂、住在學校受關愛、學在學校長知識、樂在學校感幸福”的“四在學校,幸福校園”工作模式,積極打造溫暖校園,讓孩子們感受家一樣的溫暖和親情。
在寄宿制管理上,丹寨縣實行了家庭化服務管理,積極營造家的氛圍,盡最大努力讓每個學生留得住、吃得飽、感受得到家溫暖。
寢室就是寄宿學生的“家”。學校在學生宿舍布置上力求美觀大方、健康高雅。在宿舍門上懸掛諸如“和諧佳苑”“鴻鵠小屋”“酣夢軒”等富有詩意的門牌;墻上貼著孩子們喜歡的圖畫和類似“把安靜留給夜晚,把歡樂留給明天”的親切話語;進門處墻上裝一面鏡子,地上擺一個鞋架,再放幾個塑料凳,整個寢室整潔、有序、明亮,看上去就像家里的臥室一樣舒適。
丹寨縣還積極推行寢室人性化管理,在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六個一”進行自我管理外,還創新了“一定二陪三查”工作模式,即定專人管理宿舍,明確職責;教師晚上陪寢,一日三餐陪餐;晚就寢前點名清查學生到位情況,夜間巡查學生是否有異常情況、被子是否蓋好,早晨起床檢查學生是否有身體不適情況。
丹寨縣是貴州省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試點縣,近年來大力實施“3+X”和“4+X”營養餐工作模式,同時每天免費給學生提供一個雞蛋,不僅讓學生吃得飽,還讓學生吃得有營養、有質量。
為讓學生家長放心,丹寨縣在開展“手挽手·一幫一”活動中,創新了“五個一”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模式,即給每個留守學生建立一份成長檔案,每月擠出一課時與“留守學生”交流,每月與他們父母通一次電話,每學期走訪所聯系的“留守學生”家庭一次,敦促“留守學生”每學期至少寫一封親情信。同時還結合“雙陽行動”,安排全縣6000多干部職工一對一或一對多關愛留過兒童,讓全縣寄宿制學生在生活上有人照料、行為上有人管教、學習上有人輔導、心靈上有人撫慰,使留守學生學習安心,生活舒心,情感溫馨。
“媽媽,您放心吧!老師對我們很好!前兩天我感冒了,老師帶我到衛生院買藥,回到學校還到寢室照顧我,現在完全康復了。”丹寨縣第三中學九年級學生莫治琴在電話里告訴在遠方打工的媽媽。
噓寒問暖,摸頭量溫,關心每個學生的生活是丹寨縣中小學教師每天必做的功課。學校還開通了“親情電話”,學生可以隨時向父母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和生活情況,互訴親情,消除隔閡,增進感情。
校園是成長的樂園
“我在貴州等你,等你和我相遇……”丹寨縣揚武小學校園里傳出美妙的歌聲。操場上,1100多名學生正在寬闊的學校操場上跳著歡快的錦雞舞。
揚武小學校長楊勝說,學校每天都安排1小時的大課間活動,向學生教授苗族錦雞舞、板凳舞、蘆笙舞、刺繡、蠟染以及其他體藝活動,開展的項目多達26項。大課間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愛好,還增強了體質,同時為學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成長平臺。全校30%的學生都學到了一技之長,經常走出校門參加各種體藝活動。
近年來,丹寨縣借助形式多樣的活動,積極推進民族民間文化進校園活動。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還結合山區孩子的特點和興趣開足開齊了音體美課程,極大地調動了他們學習音體美課堂的積極性。
除了常規的音樂、美術課程以外,丹寨縣還借助開展“四在學校,幸福校園”活動,鼓勵各中小學校開設民族器樂、民族舞蹈、民族繪畫、民族手工臘染制作等特色課程,滿足學生對藝術課的渴望,讓歌聲和藝術伴隨他們成長。揚武中學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課堂,開設了蠟染班、芒筒蘆笙舞班,編寫了《苗族蠟染》教材等等,不僅豐富了素質教育內容,同時為學生搭建了多元化的成長平臺。
寄宿制建設是永恒的使命
近年來,丹寨縣義務教育發展得到了國家和省級資金、項目的巨大支持,同時縣本級也努力加大對教育的投入。2008年至2014年共投入了6.3億元,基本完成了學校標準化建設,建設了18所標準的寄宿制學校,生均校舍面積、寄宿生生均宿舍面積和生均食堂面積均達省定標準,實現了“校舍同質”;同時實現“班班通”教學設備全覆蓋,學校的設備、圖書配備均達到國家標準,全縣學校實現“設施同配”。
目前,丹寨縣29所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全部建成了塑膠運動場,所有鄉鎮中心校和部分鄉村大型學校均建有青少年文化宮,同時建有標準化留守兒童之家10所,使全縣15046名中小學校寄宿生真正體現到了“吃在學校解食憂,住在學校受關愛,學在學校長知識,樂在學校感幸福”的幸福校園生活,為民族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均衡的教育條件,讓丹寨縣率先成為全省順利通過國家驗收的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工作試點縣,同時在全省率先通過省人民政府對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工作評估驗收的縣級政府,被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授予“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在全國基礎教育界擁有自己的話語權,讓學生特別是寄宿制學生獲得了更多的實惠。
為讓農村寄宿制學生搭建更多更優質的成長平臺,丹寨縣對全縣教師資源合理調配,出臺政策鼓勵骨干教師扎根農村學校。三年來,校長參培率達100%,校長交流率為17.78%,三年來共招聘教師和特崗教師600多人,全縣義務教育學校在實現“質量一體”的同時,基本實現了“師資同優”,讓學生獲得了更多優質教育的機會。
今天的丹寨,綿綿青山,白云深處,一座座嶄新的教學樓、宿舍樓取代年久失修、風雨飄搖的破舊校舍,最漂亮的房子數學校,最美的環境是校園;成千上萬的農家娃,不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班班通”走進校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在山區生根發芽。在這里,基本上看不到城鄉差別、校際差異,處處聽到的是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還有歌聲、笑聲......丹寨縣的農村寄宿制學校,變化最大;農村的孩子,受益最多。(莫治江)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