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16年10月17日上午,中國共產黨丹寨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縣青少年活動中心六樓會議室召開。大會主會場黨徽閃耀、黨旗醒目,上午10時,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中國共產黨丹寨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隆重開幕。這次大會應出席代表271人,實際到會代表268人;不是代表的縣十一屆縣委委員、縣委候補委員、在職縣級領導干部、縣直各單位主要負責人、省州駐丹單位主要負責人、工商企業人士代表等列席會議;曾擔任縣級正職領導職務和近兩屆擔任縣級副職領導職務的老同志應邀參加會議。大會由徐劉蔚同志主持。
開幕式上,袁尚勇同志代表中共丹寨縣第十一屆委員會作題為《不忘初心 奮力前行 為實現丹寨整體脫貧同步小康而努力奮斗》的報告(以下稱《報告》)。會議還審議了中共丹寨縣第十一屆紀律檢查委員會工作報告(書面)。
大會現場 楊武魁 攝
縣委工作報告回顧了縣十一次黨代會以來我縣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總結五年來的工作啟示,同時還指出了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報告》指出,過去五年是我縣綜合實力取得歷史性突破,發展速度最快的五年;是新型工業化取得歷史性突破,園區建設最迅猛的五年;是特色城鎮化取得歷史性突破,城鄉變化最大的五年;是農業現代化取得歷史性突破,產業效益最佳的五年;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條件改善最好的五年;是綠色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生態建設最靚的五年;是民生改善取得歷史性突破,群眾受益最多的五年;是文化繁榮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人文活力最足的五年;是民主政治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力量凝聚最強的五年;是黨的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政治環境最優的五年。
《報告》描繪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提出未來五年丹寨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主要舉措。總體思路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以整體脫貧、全面小康為總目標,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堅持“兩加一推”主基調和“工業強縣、城鎮帶縣、旅游興縣”主戰略不動搖,切實抓好大扶貧、大數據、大健康三大戰略行動,全力做好現代山地生態農業和民族文化旅游兩大姊妹篇,始終以脫貧攻堅統領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決打贏科學治貧、精準扶貧、有效脫貧攻堅戰,確保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今后五年的發展目標為:一是“三個實現”。 實現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6%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城鎮化率年均增加2.3個百分點以上。實現整體脫貧同步小康,力爭到2018年實現整體脫貧,確保2020年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3.8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現旅游業井噴式增長,到2018年旅游業實現井噴式增長,到2020年接待游客達到400萬人次以上,旅游總收入達到50億元以上。二是“四個突破”。在整合財政專項資金開展脫貧攻堅上取得突破;在抓黨建促進抱團脫貧上取得突破;在抓就業促進易地扶貧搬遷上取得突破;在發展生態經濟促進綠色發展上取得突破。三是“五個建成”。建成產城景一體化的生態宜居康養新城;建成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成面向珠三角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建成省級大健康醫藥產業示范基地;建成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報告》提出了未來五年的重點工作和發展舉措,一是堅持以脫貧攻堅為統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二是堅持“工業強縣”戰略,打造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三是堅持“城鎮帶縣”戰略,打造產城景一體化宜居宜養宜游新城;四是堅持“旅游興縣”戰略,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五是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成綠色農產品供應基地;六是大力推進大健康戰略行動,建成省級大健康醫藥產業示范基地;七是大力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試驗區;八是大力推進社會事業建設,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九是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全面釋放發展紅利;十是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保障社會和諧穩定;十一是大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為改革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十二是大力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
《報告》對黨的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一是加強思想建設,營造干事創業濃厚氛圍;二是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培養發展型人才;三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打造發展型組織;四是加強品牌建設,創新黨建扶貧模式;五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構建風清氣正政治環境。
《報告》號召,新的五年,是乘勢而上、擊鼓奮進的五年,是攻堅克難、趕超跨越的五年,是充滿希望、再創輝煌的五年。宏偉藍圖已經繪就,目標任務已經確定。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不忘初心,奮力前行,弘揚團結拼搏、奮發有為、敢為人先、爭創一流的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昂揚的斗志,以新狀態適應新常態,以新作為開創新局面,為丹寨經濟社會實現跨越發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同步小康而努力奮斗!(中共丹寨縣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秘書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