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丹寨縣抓住當前國家實施大健康戰略的重大機遇,在“沒有百姓的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理念指導下,建立以縣級為“龍頭”、鄉鎮為“樞紐”、村級為“網底”的縣、鄉、村三級醫療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努力為全縣人民提供醫生盡心、政府放心、群眾舒心的醫療健康服務,搶抓機遇為提高人口素質作出貢獻。
近幾年來,當地黨委政府通過積極向上級爭取、多方籌集資金,總投資7798.8萬元,開工建設縣級醫療服務機構搬遷和新建項目4個,鄉鎮、村衛生基建項目59個,職工周轉房建設項目7個,項目建設已經完工并投入使用。項目完成,進一步改善了當地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條件,有效改善基層民眾就醫環境,為形成 “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的就醫新發展。
去年以來,積極向省、州爭取增加全縣農村訂單定向免費醫學生培養規模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規模。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醫務人員參加大專以上學歷提升并回原單位工作的,其學費在取得相應學歷后予以報銷,其中,在鄉鎮衛生院工作的,由用人單位和縣級財政各承擔50%,在村衛生室工作的,由縣級財政承擔。支持醫療衛生人才脫產省州醫院進修,學業結束后回本縣從事衛計工作的,所需經費由縣級財政和用人單位各負擔50%。通過執業醫師考試的人員給予5000元補助;通過執業助理醫師(含鄉鎮執助)考試的人員給予3000元的補助;通過注冊護士考試的人員給予3000元的補助;由初級職稱考取中級職稱的人員給予3000元的補助;由中級職稱考取高級職稱的人員給予10000元的補助。
去年,丹寨縣完成鄉村兩級衛生計生機構整合工作,成功探索出一條融行政隊伍、技術隊伍和群團組織“三位一體”的基層衛生計生機構整合、轉型發展新模式,整合衛計資源,實行優勢互補,筑牢了公共衛生的基層“網底”。
在加強資金管理上,實行政策傾斜,確保公共衛生資金實行項目管理,專款專用,堅決杜絕用公共衛生資金沖抵人員工資現象。實行政策傾斜,把上級對公共衛生項目增加的資金全部傾斜到村級,充分調動基層一線人員工作積極性。開展健康促進,推動健康扶貧。政策傾斜,引來不少金鳳凰到大嶺深處筑巢。“現在政策好了,鄉鎮衛生院的設備也越來越先進,管理越來越規范,在這里安了家,什么地方都不愿去了。”2013年獲得主治醫生資格后的胡文貴,已在基層扎根18個年頭,現仍然堅守在醫療衛生山區一線崗位;興仁鎮早開村的衛生員王穎,來自黔南州貴定縣,已經在興仁鎮早開村安家落戶;該縣揚武鎮長青社區番甕村的衛生員廖興勝,來自黔南州三都縣,也同樣在此安居樂業,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今年共投入資金30余萬元,10月底完成對6個鄉鎮衛生院遠程醫療設施設備建設,實現了遠程診斷、遠程會診及護理、遠程教育、遠程醫療信息服務,有效地整合了優質醫療資源,緩解了患者“看病貴、看病難、看病遠、看病擠”的問題,不但化解基層難題,而且給患者節約了時間,也節約了路途往返和就診的費用,大大減輕了患者的負擔。
據了解,為了切實提升全縣分級診療服務水平,讓村級醫療服務機構桃起擔子,當好守門人,全縣按照“分片包干、業務互補、團隊合作、責任到人”的原則,從縣人民醫院和縣計保中心挑選183名醫師業務骨干開展“百醫百村”結對幫扶活動,全面掌握結對村醫及村衛生室基本情況,通過在線答疑解惑、上門指導幫助和定期出診、會診等多種形式,指導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斷治療,指導基本藥物的合理使用服務,充分發揮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醫務管理等方面的傳幫帶作用,促進村級醫療機構長足發展,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實現基層群眾“看病在家門、百醫在百村”的愿景。
以前,在群眾的印象中,農村衛生室,實際就是一兩間小木房,幾條木凳子沿屋子四周一字排開,墻壁上釘上鐵釘,簡易的村室就是如此。每到冬天,病人多,地方小,屋里空氣不流通,坐在木板凳上吊針,又冷又痛又悶,很多病人都不愿意到這個地方遭罪。
當前,該縣將健康促進上升到扶貧開發的高度,實現健康促進和扶貧開發有機結合,啟動“健康促進扶貧行動”,對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農村家庭實行了干部職工“一幫一”的工作,精準建檔立卡,制訂幫扶計劃實施幫扶,盡快退出貧困序,構建了全縣大健康格局,實現了“五個全覆蓋”工作,即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建設全覆蓋、縣鄉公立醫院遠程醫療全覆蓋、新農合大病保險全覆蓋、鄉村醫生全覆蓋、縣鄉村校醫全覆蓋的就醫體系。
家住丹寨縣南皋鄉石橋村的張大爺,現已76歲高齡,老人一上了年紀,每逢季節交替,氣溫不穩,容易生病,每到這個時候,他都會到該村衛生室打吊針,談起衛士室的變化,他是濤濤不絕。現如今,有整潔的病床,潔白的墻壁、明亮的窗戶、與過去的那間又矮、又舊、又暗、又潮濕的衛生室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村室寬敞、亮堂、現代,服務也更好了,躺在病床上的張大爺談及這些時是滿臉的愜意。
醫療服務問題歷來與教育、交通等同,是關乎民生、民心的大事,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根本問題,抓住了民生問題,就抓住了發展的動力、發展的關鍵。該縣把惠民觸角直達到最基層,并探索了眾多民生項目,使民生優惠政策真正惠民心、順心意,提升了群眾家庭幸福指數。讓群眾省心、放心、安心,需要的是除舊迎新、破舊立新的勇氣和決心,是衛生和計生部門職能從行政管理為主向健康服務轉變的破冰之旅。
該縣衛計局局長陸忠奎介紹,“目前該縣在職稱晉級,偏遠地區生活補助、職級聘任等都向鄉一級傾斜,很多技術過硬,業務精通的從業人員也甘愿在基層奉獻。各醫療機構還與省、州醫院各科室的骨干結成對子,由省州專家定期或不定期到醫院進行技術指導,對群眾而言,有專家坐診,心里肯定會更踏實。”(楊新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