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錦屏縣河口鄉繼續發揚“背篼精神”把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作為當前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變過去“面”上扶貧為“點”上扶貧,探索形成了以勾畫出精準扶貧路線圖,力爭通過推進培育主導產業、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美麗鄉村等重點工作,采取扶持生產和就業發展一批、異地搬遷安置一批、生態保護脫貧一批、教育扶貧脫貧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五個一批”方式分類、分批解決各村貧困戶為主要特點的扶貧工作新模式,著力為民辦實事,托起貧困群眾致富奔小康幸福夢,走出了一條具有河口特色的扶貧新路子。
強化領導抓落實
該鄉始終將為民辦實事工程列入黨政工作重點,按照縣委縣政府下達的目標任務,圍繞建設“精準扶貧”的奮斗目標,堅持“目標不變,任務不減,標準不降”工作原則。按照“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安排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六個精準”的要求,明確目標,大力實施精準識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真抓實干,將脫貧攻堅作為當前最大的政治任務,成立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層層責任分解,確保組織健全、人員落實、責任到崗到人。同時推出村戶脫貧創新舉措,層層簽訂“軍令狀”傳導壓力,派出 7 支扶貧背篼干部駐村工作隊,選派“第一支部書記”7 人,著力投身于扶貧工作,參與扶貧開發。此外結合創新黨建和精準扶貧,訪民情、解民憂,圍繞群眾最盼和最需的事,排出了一長串 “民生清單”。從“惠民、安民、富民”等方轉變扶貧方式,發動貧困人群積極主動同時因地制宜地做好具有河口特色的稻田養魚、裕和腌魚和文斗苗寨民族旅游的傳統村落保護等工作,確保2018年提前完成精準扶貧攻堅目標。
真抓實干解民憂
錦屏縣河口鄉繼續發揚背篼警察、馬背派出所精神,組織全體黨員干部走進田間地頭、坐在農家炕頭,聽民聲、察民情、解民困,掌握群眾所想所盼,老百姓暢所欲言。
“我們村的電線老化,好多地方存在隱患,早就該電改了……”
“我們發展鉤藤種植的積極性很高,但是不懂技術,管理不到位,希望技術員來進行指導。 ”
2015年以來,該鄉背篼駐村干部進村入戶認真梳理收集群眾意見、建議,經過歸類梳理,決定把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列為民生實事,明確了整改時限和整改責任人,并向群眾作出承諾:把發展經濟與造福群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實實在在為群眾辦實事謀利益。
該鄉地處三縣交界,距縣城97公里。近年來,隨著三板溪電站的建成,轄區水路的交通運輸業的不斷發展,同時由于目前河口作為庫區最大的鄉鎮,但也還未建立有專門進行庫區管理的海事所,因而庫區交通引發的事故和矛盾時有發生,庫區水路交通安全已成為庫區群眾關注的焦點。于是,該鄉黨委政府正積極向縣相關部門申請成立河口海事所,并申請配置足人員,為三板溪庫區人民群眾水上交通安全保駕護航。真正做到了為民解憂、為民解難。
強化措施促發展
堅持以發展產業脫貧為核心,重點推進鉤藤連片種植,青山界規模化養牛,稻田養魚整體發展,養羊、養雞等為補充。用好文斗苗寨原生態資源優勢,加快實施國家鄉村旅游示范工程和鄉村旅游富民工程,推進清水江文斗苗寨生態園建設,帶動瑤光村、中仰村、加池村、韶靄村、塘東村等村寨開發生態旅游、健康養生、休閑度假等旅游品牌。目前,該鄉通過發展實體產業和鄉村旅游業,實現脫貧3422人。對生存條件惡劣的村、組實施整體易地扶貧搬遷,全面落實中小學營養改善計劃等優惠政策,落實農村低保、五保供養、臨時救助制度,做到應保盡保、應扶盡扶。目前,該鄉完成易地扶貧搬遷脫貧300戶1200人、教育脫貧1056人,為該鄉攻堅扶貧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潘江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