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遭遇罕見暴雨,上游來水壓力增大,電站進行泄洪調節,錦屏縣穿城河清水江河水猛漲,河水一天漲了兩米多高,當地立即啟動抗災應急預案救災。
晚上9點半,錦屏縣農業局水產漁政工作人員歐陽大軍、鄧大華、劉松、潘仁澤帶著兩個漁民一行6人,趕到漁政執法船臨時停靠點,他們有三個任務:通知沿江漁民和群眾避險;將漁政執法船和兩艘快艇轉移到安全區;趕往茅坪鎮河段守護縣里新購置的一艘50噸級漁政船的安全。
執行任務是一場穿越“生死門”的經歷:漁政執法船朝下游開去才10余分鐘,螺旋槳就被異物攪住,失去控制,朝下游漂去。
“船的速度太快了,要注意。”站在船尾的潘仁澤對劉松說。話音剛落,漁政執法船尾就撞在了清水江二橋的橋墩上。一瞬間,船就翻了,六人跌入滾滾洪流中。
借著救生衣的浮力,幾人順著河水往下漂了兩三公里,遇到一艘小船,兩名船家將5人救起,卻始終未尋見潘仁澤的蹤影。
直到19日,救援隊在距離出事地點七公里左右的地方才找到潘仁澤的遺體……
漁政執法工作戰線長、難度大,在同事眼中,潘仁澤總是沖在前面。
庫區清理禁用漁具、打擊違法捕魚等執法行動,這都是得罪人的事,他愿承擔去干;到庫區開展巡查,他往往主動把油桶搬到船上加油;執法時遭遇大風浪,在船頭工作更危險,他就接替老同事到船頭去工作。
執法隊里的老同志鄧大華說:“重活、累活、危險的活路,潘仁澤都主動去做。”
2013年至2015年,錦屏縣連續三年被評為“省級平安漁業示范縣”,榮譽的后面飽含著潘仁澤和同事們的敬業擔當和辛勞付出。
在基層,漁政執法是個苦差:工作不分晝夜、危險系數高。白天要正常上班,非法捕撈往往都在晚上,接到舉報隨時都要出動執法。
執法隊隊長歐陽大軍說,漁業辦公室一共7人,其中有兩個老同志,一個女同志。小潘無論白天晚上從來都是隨喊隨到,工作主動,盡職盡責。
說起同一個辦公室的潘仁澤,劉松眼含熱淚,“他做事情認真,我們經常加班工作,經常是一接到任務,他都是第一個趕到。船快要翻沉時,我離他最近。他犧牲了,我心里很難受”。
養殖戶楊光模在得知漁政執法船出事后,自發參與搜救。他記得,自己購進的1萬尾鴨嘴魚苗,養了才十余天部分魚苗身上出現黑斑陸續死亡,潘仁澤、歐陽大軍等到現場解剖查看后,發現魚得了寄生蟲疾病“小花蟲病”。
“他們用自制的辣椒、生姜、胡椒等土方法煮水后,倒入水中稀釋浸泡魚苗祛除魚體內的寄生蟲,這才減輕損失。”楊光模說,自家養殖得到農業部門全程技術指導,心里一直充滿感激。“小潘不在了,真的非常可惜。”
“我年輕有力氣,讓我來。”這是潘仁澤留給平略鎮寨早村支書朱法炎印象最深的一句話。2013年3月,村里遭受冰雹災害,很多大棚受損,需要重新搭建。朱法炎說,當時在寨早村駐村的他都是搶著干重活。
6月25日,潘仁澤出殯的那天,平略鎮群眾自發打出橫幅表達惋惜追悼之情。
如今,潘仁澤的筆記本上還留著保爾·柯察金的名言:回首往事時,不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瞑目皆歸泥。而潘仁澤用青春和生命,在清水江畔鑄就了忠于職守、敢于擔當、不畏艱險的忠魂。(記者李黔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