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雖無南泉山中水,卻有高場嶺上茶。”這是黎平縣壩寨鄉高場侗寨農耕時期的采茶歌謠。
2016年以來,黎平縣等革命老區積極探索精準扶貧道路,大力發展“兩茶一藥、木竹、畜牧、優質米、果、蔬”八大產業,積極推進“農文旅”一體化發展,打造一城(縣城建成區和規劃新區)、兩帶(中路突破示范帶和百里侗寨示范帶)、多組團(全縣各地具有鮮明特色的旅游點)的旅游模式,使得越來越多的革命老區群眾從中獲益。
披著晨霧,踏著朝霞,采茶姑娘三五成群,結伴向茶園走去。
“摘快的老手一天下來也得一百七八哩,慢的八九十塊。”剛下山的高場村民宋光美秤籮筐里的20斤香綠茶就賺得手工錢140元。
“采茶最好采一葉一芯,即一個芽頭、一片葉子。”茶莊技術員潘通武介紹說,高場茶莊現有福鼎大白500畝,龍井茶和黃金桂各200畝,在850米高的海拔種有龍井和福鼎大白茶的一茶一葉,做的都是高端茶,茶葉以分銷的方式直達浙江等加盟店面,走中高端市場。
山飲西湖,霧生龍井,真可是好山好水、出好茶。
“雖無南泉山中水,卻有高場嶺上茶。”這是筆者在黎平縣壩寨鄉高場侗寨的茶園采訪時,聽到該村采茶女唱的歌謠。
據介紹,總投資達400萬元的高場茶莊于2009年秋天破土開荒,2010年開始植苗,總面積達1200畝,第一期工程植苗面積達800余畝,到2016年春已投產面積500余畝。目前培訓采茶工600人,培訓初級炒茶工6人,實現用工量達8750人次,增加農民收入70萬元,幫助26戶130人脫貧,帶動100戶農戶致富奔小康。
茶業長得好,并不代表茶業銷路好。
“前幾年新建的茶園管理力度大,投入困難,產量和技術也跟不上,銷路更愁了。”
據總經理潘通軍介紹,茶莊現在通過引進外資和采取股份化運作方式,由各股東共同出資興建,并利用高端人群人脈讓優級產品直接走近富人區,達到效益的最大化。
“高場茶莊現已從‘開荒地植茶樹大干一場’時期向‘煮香茗談古今小品幾杯’時期過度。”
生態扶貧雙提升,綠了青山、富了民。壩寨鄉黨委書記袁再武告訴筆者,鄉黨委、政府根據黎平縣委“兩茶一藥一游”產業發展戰略,結合本鄉實際提出了“一茶一藥一游”發展戰略,并充分依托建設黎平縣“百里侗寨”、“黨建+互聯網”、精準扶貧和綜合文化試點等工程,圍繞立足農業、種養并舉、示范帶動、產業致富的發展思路,著力推進“天甫壩寨”和“美麗鄉村”建設,為壩寨鄉后發趕超蓄足勢,備足力!
高場茶莊增加農民收入70萬元,幫助26戶130人脫貧,帶動100戶農戶致富奔小康。
農村要發展、群眾要增收,都離不開產業支撐。
據不完全統計,壩寨鄉目前發展了種養殖大戶30余戶,其中養殖大戶20余戶,種植戶或聯營戶共10余戶;發展連片種植香竽和香蓮各100多畝,完成玉竹、百合、鉤藤、天麻等中藥材種植達400余畝;建設成茶葉基地3000畝,建成核桃基地3000畝。
“要注重保護侗族特色、發展紅色文化和茶旅一體化來帶動脫貧,要動員指導有零星茶園的農戶管理好自己茶園,以入協會等方式與茶莊合作,共同努力把茶產業作為增加就業崗位,提高全鄉農民收入的支柱產業來培育。要積極幫助村級爭取資金項目培育優勢產業,走出一條以茶促旅、以旅興茶的革命老區發展新道路。”
堅守生態與發展兩條底線,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6月2日下午,黎平縣人大常委會主任劉青同志親自到高場茶莊開展脫貧攻堅調研指導工作時,鼓勵茶莊上下整合黨建扶貧、村企聯建和駐村工作等幫扶資源,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發展革命老區的紅色文化和茶旅一體化來帶動貧困群眾共同致富。
據悉,1934年12月19日——21日,中央3萬多紅軍隊伍從黎平縣城出發,向西行進,途經高場侗寨三天三夜,在那里留下了三個可歌可泣感人故事流傳至今。
“此去陜北三千里,紅軍尤思高場嶺上茶。”就是偉人后代重走紅軍路時發出的感慨。(余天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