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又一個考取北京大學!這應該榮膺壩寨鄉2016年十大喜事之首,跟高材生合個影,沾點喜氣。”喜訊傳來,黎平縣壩寨鄉連洞村一組陳樹銀同學畢業貴陽一中高三(25)班,以高考總分693分和全市理科總分第7名考取北京大學。近日,鄉鄰聽說后都紛紛稱贊、羨慕不已。
7月27日,這位侗家學子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全家人喜憂參半。加上剛初中畢業的妹妹,兩個孩子要交1萬多元的費用,全家人為此整夜未眠。
帶著一個小木凳,一個簡易的小墩,一個裝著鞋油鞋刷和擦鞋布破舊的工具箱,一對中年夫婦繼續坐在小區門口,守著一臺老舊的上海金發牌配鑰匙機,等待著顧客。
陳紹忠做起配鑰匙的師傅,石美英做起擦鞋攤師傅
寒門少年陳樹銀出生在黎平縣的一個農村家庭,父親陳紹忠是一家配鑰匙的老師傅,母親石美英是擦鞋攤師傅。2007年那場大雪,夫婦倆下崗后就擺起了臨時攤,一晃兒已經在黎平縣城的平街腳擺攤十多年。
“您租房?”
“是啊。就在這附近的一個舊居民樓。”
我知道這附近有幾幢舊的小樓,有些年頭了。
“多大啊?每個月房租多少?家里面有急事的時候會讓他請假嗎?”
“沒多大,兩間房。一家四口人,他爺爺跟我們住。樹銀他一個學期幾乎只回家一次,路遠,車費又貴。想他,又有什么用呢!”
母親說,有時候,偶爾會讓讀初中的女兒用手機給遠在學校的哥哥發幾條微信互動。
“您以前在廠里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石美英突然沉默了幾秒,似乎是在回憶。然后安靜地在街角的屋檐下坐著,眼神有些恍惚,偶爾跟著黎平滿街頭上播放的《侗都黎平 頤養勝地》宣傳片、哼著小曲兒。
“孩子的人生是獨立的,父母的事業應該是致力于讓孩子能獨立地離開自己。”談到培養孩子,父親的語言卻非常樸實。
收到錄取通知書
“借債也要讓孩子讀書!我跟他媽起早摸黑撐起家,想要多睡一會兒都變得很奢侈。”陳紹忠說,兩個孩子都要讀書,負擔確實挺重的。他出門打工已經23個年頭,為了陪伴兩個孩子健康成長,毅然回家鄉拿起刷子、擺著小攤。
傍晚,筆者來到陳樹銀家租住的出租屋。走入陰暗的樓道,陳樹銀所住的房間,不到十平方米,唯一的窗戶搖搖欲墜。茶幾、沙發、床都破舊不堪,唯一簇新的是幾年來留下厚厚一疊獎狀和證書。
“這幾天同學朋友經常約去體育館打球。排球當時也學了點兒,素描現在自學,喜歡看書,小說很多。”
18歲的陳樹銀長出重重的眼袋。每天超過16個小時的苦讀,他說,只有這樣,才會減少內心對爸媽的愧疚。
“生活就是奮斗加天意。有一次我晚點了,沒有買到車票,天都黑了,一個人拉著大箱子,一無是處。那時候我真的體會到生活不易,能得到的都應該用力珍惜。“陳樹銀思索了會兒,然后笑著說。
貧窮不是恥辱,若干年后靠自己力量立足社會時,一定不比別人差。
“天行健,君子當以自強不息。英雄末路的故事不會因為上帝的倦乏而停止,無名小卒逆襲成功一戰聞名的劇情也總不會少。”7月2日,陳樹銀在微信朋友圈里這樣寫到。
“感謝班主任唐穎老師!從高一到高三,您為了我們25班操碎了心。任勞任怨,只希望我們民族子弟不枉離家求學的辛苦;關懷備至,為的是讓我們仍能感到溫馨。”
“感謝25班的全體同學。無論是在本班的、轉去文科班的還是從外班轉進來的,我都非常感激。感謝你們三年來對我的容忍,感謝你們的團結奮進,讓我不斷向前!”
然而,就像陳樹銀的那一份感激和情感,高考,是命運的一環,畢業也總是令人懷念。
也有人說,三年的寒窗苦讀,是學校、老師、父母在求學之路上助益良多——今后,唯有用實際行動回報祖國和社會了。
在貴陽一中2016屆高考優秀學子感言中,這位18歲的侗家小伙子還分享了他的畢業小感:高考是一場戰役,殘酷而美麗。每個人的命運都會在不經意間發生改變,悄然前行。無論是成功的喜悅還是失敗的落寞,無論是人生順意的得意還是進退維谷的窘迫,我相信沒有過不去的坎,只有邁不開的腿。
陳樹銀同學展示獲得的獎狀、證書
“希望你常懷感恩之心、常思反哺之情、常存高遠之志,學好文化知識,成就自我,回報社會。”8月10日中午,壩寨鄉黨委書記劉華昌同志攜領導班子一行本著“關注教育、關注民生”的宗旨,為鼓勵先進,樹立榜樣,多出人才,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對陳樹銀同學給予3000元的獎勵,為侗鄉學子即將踏上新的征程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其實,在我們連洞村這個相對貧窮落后的地方,讓孩子上大學來改變命運曾經是所有農民的夢想和追求。”據鄉長吳必豪同志介紹,為貫徹落實黎平縣“雙百雙助”及“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縣委組織部系黎平五方置業有限公司,多次率脫貧工作組深入壩寨鄉連洞村助力開展結對幫扶工作,并鼓勵和吸引大學生和返鄉青年回鄉創業。
一家人共享晚餐
與此同時,共青團黎平縣委激勵廣大學生勤奮學習,目前將收到上百余名學生提交的“習酒·我的大學”和“國酒茅臺·國之棟梁”資助申請,嚴格資助條件和資助程序,把握優先次序,精準確定受助對象,為幫助“貧困讀書郎”解決吃飯、穿衣、出行、住宿等方面的實際困難,著力推進全縣教育扶貧工作。
據悉,在這片“天甫壩寨”的土地上,人杰地靈,家家戶戶重視教育。1974年蟬寨村吳登發從部隊保送到清化大學深造后,1999年路團村四組胡嗣勝考取清華大學建筑設計學院,2006年錦團村村黨支部書記次子石龍同學以667分被北京大學錄取,2014年錦團村石遠恩同學以679的高分考取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對于這一殊榮的取得,壩寨鄉黨委政府真正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落到了實處。(余天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