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3月15日至3月18日,貴州雷山麻料銀匠村蘆笙悠悠,苗歌飛揚,苗舞翩翩,全寨500多人及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歡聚一堂,喜慶十三年一次的招龍節。
苗族的招龍活動是苗族先民遷徙而衍生的文化,苗族是一個大遷徙的苗族,每離開祖籍故地到新居住地后,為了能生存發展,得到龍神的保佑,也為了讓祖先神靈找到回家的路,故舉辦招龍活動。苗族招龍包含苗族的龍文化、祭祖文化、生態環境文化、生育健康文化、節日習俗文化等。
相傳,在古代,苗族社會只要住地發生地陷坡裂、水源干涸、人畜和水稻作物、護寨樹林瘟疫、育齡婦女生育欠佳,中老年人接連死亡,為期望改變現狀,企望祖神保佑達到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延年長壽,繁榮昌盛,必須按照涉及的人群范圍及時舉辦招龍活動。
村里的婦女每人提著一個籃子,里面備有美酒佳肴,等候鼓藏頭招龍到來
村里的人給新栽種的竹子燒香化紙
《中國古代苗族遷徙與稻作發明》作者李國章,對苗族招龍文化進行研究后認為:苗族招龍起源于地球末次冰期冰盛期,一萬二千年第一次大洪水災害發生前居住于天山的混沌氏天皇帝江,是天皇帝江在天山立天桿設天臍接天數,祭天祀祖,敬授民時,實現天地人合歷,貴生繁衍的文化遺存。混沌氏即風姓弇茲氏、華胥氏、赫胥氏等,苗族古歌和理辭統稱為蝴蝶媽媽。帝江氏即通常所說的姜央或姜炎,由混沌氏衍生。豨韋氏、共工氏、祝融氏、高陽氏等,皆屬姜央氏。因此,苗族招龍文化是中華龍文化的原生態文化。
麻料村靚麗的美女們手捧美酒等候客人的到來
麻料村盛裝迎賓隊擺起的十二道攔門酒
麻料村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西江鎮西江西北部,距離鎮人民政府駐地西江千戶苗寨15公里,距雷山縣城53公里。全村10個村民小組,165戶702人,全部為苗族。這里的村民歷來有從事銀飾品加工的傳統,素有“銀匠村”的美譽。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在麻料這個“小錘敲過一千年”的苗族村寨里,銀飾加工已成為當地苗家人傳承民族文化和發家致富的本領。2015年,全村銀飾加工業創收近億元,如今麻料村千萬銀匠有1家,百萬銀匠幾十家,十萬銀匠近百家。
招龍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栽種竹子,意蘊希望村里自然生態良好
招龍回來的鼓藏頭成員向村里的育齡婦女拋撒龍米,大家用衣服接住,拿回家放到米缸和神龕,表示自家龍已到家,財富已經到家
走完一個山脈又向另一個山脈出發
“各位遠方朋友,我是麻料銀匠村鼓藏頭,歡迎你們到我們村來做客,如果你們沒有親戚朋友,歡迎大家到我鼓藏頭家來!”鼓藏頭李仕蔣說。
據悉,麻料招龍節到3月19日結束。(李雪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