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這一目標,該縣著力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要打造精品景區。一是精心打造中國最美小城。突出苗族特色,植入民族文化元素,加強文化小品、景點打造、亮化、美化和旅游設施配套完善提升,做好民族文化靜態、動態互動展示。二是加快西江景區提質擴容。完成長榮服務區、西江移民安置新村、凱雷高速營上服務區、文藝創作基地(劇場)等項目建設,啟動西江觀光纜車、西江悅榕莊酒店等項目建設,規劃建設銀匠新村,確保西江成功創建國家5A級景區。三是加快雷公山景區深度開發。啟動烏東傳統村落旅游開發,完成大塘灣和27公里服務區、響水巖至大塘灣旅游步道、雷公山山頂至千年古樹觀光棧道以及固魯、格頭、毛坪等11個村寨和公路沿線重要節點觀景臺、旅游公廁、自駕游營地等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重新開園。四是規范提升郎德景區。進一步推進南統服務區等配套設施建設,深度挖掘開發民族民俗文化,在景區管理運營上下功夫,確保景區健康持續發展。五是建設南部短裙苗和農耕文化旅游帶。啟動郎德一南猛一望豐一滿天星一大塘九十九一開屯梯田一永樂一喬豪坳一大坪山為中軸線的苗族農耕文化旅游帶打造。
二要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推進文旅融合,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積極申報國家、省、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扶持銀飾刺繡等民族工藝品加工業,傳承民間技藝,豐富旅游產品。開展好苗嶺笙歌、苗族歌舞大賽、銀飾刺繡大賽、苗嶺斗牛等文化活動,將“雷山苗年”辦成國際知名品牌,挖掘提升吃新節、爬坡節和水族瓜年等民族節慶文化,支持民間活動開展,扶持民間技藝傳承;深入開展文化走出去活動,繼續利用時尚北京等平臺展示苗族文化,借助多彩中華品牌,力爭苗族服飾走進紐約時裝周,充分展示雷山多彩文化。進一步提升“美麗西江”演出水平,確保縣城《蝴蝶媽媽》歌舞劇盡快對外商演,爭取《仰歐桑》苗族歌舞劇落戶西江;加強民族村寨保護提升,加快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業;推進農旅融合,大力發展茶館、茶文化體驗等延伸產業。發展特色種養業,推動旅游特色餐飲、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采摘體驗等農旅互動發展。在農業園區配套建設自行車道、休閑涼亭、垂釣區、采摘園等設施建設,強化旅游服務功能。
三要構建景區聯動體系。一是景區資源聯動。加強對縣內景區特色資源整合,把景區打造成為山地、民族文化、鄉村、農業觀光、生態、健康等各具特色的旅游產品體系,避免同質化,增強吸引力。支持西江公司主導或參與縣內其他景區開發建設。二是宣傳營銷聯動。整合全縣景區資源、文化資源和銀飾刺繡、茶葉、天麻等產品資源,建立“政企聯合、部門配合、內外聯動、利益共享”的宣傳促銷機制,集中力量在重要媒體、重大平臺、重點客源市場上高頻次宣傳雷山。繼續抓好電視廣告、微信、微博、客源地旅游推介促銷,鼓勵推動文化交流宣傳,加強與攜程、美團、途牛等網絡運營商聯系,推介雷山旅游產品。探索建立縣內景區門票聯票機制,帶動縣內景區聯動。
四要提升旅游服務水平。開發旅游新業態,發展商務旅游、養生旅游、研學旅游、情感旅游、探奇旅游、休閑旅游等旅游新產品、新要素,豐富旅游服務內容。根據氣候變化,圍繞農耕文化,開發四季景觀和參與體驗旅游產品。積極協調開通高鐵站、火車站、機場至景區旅游直通車,以及省內、縣內重要景區之間旅游直通車,構建“快旅慢游”服務體系。加強文化旅游創意策劃、景區經營管理高級人才引進。抓好導游服務培訓,全面提升導游服務水平。大力發展餐飲住宿、交通運輸、休閑娛樂等第三產業。建成高端休閑度假酒店2家以上,全縣旅游接待床位達到11000個以上,停車位達到5600個以上,建成旅游公廁7個以上。
五要發展大健康產業。抓好苗醫苗藥產業發展,力爭全縣天麻、青錢柳、淫羊藿等中藥材種植和撫育面積達到6.5萬畝,中藥材產品達1.3萬噸以上,產值達3.2億元以上。規劃建設雷山大健康食藥園,打造公統苗族醫藥文化村,開發一批苗醫苗藥康體養生產品和藥品。啟動中國苗藥園、雷山健康養生基地和戶外體育營地規劃建設;規劃建設陶堯溫泉養生小鎮,啟動溫泉酒店、健康步道、自行車道等項目建設,積極爭取文化體育、康體療養、苗醫苗藥養生項目落地溫泉小鎮。大力推薦傳統養生美食、抓好野生八月筍、蕨菜、山藥等山野菜產業發展,推介黑毛豬、小黃牛、小山羊、天麻雞、酸湯魚、魚醬酸等特色養生美食產業。舉辦體育健康活動,辦好自行車賽、馬拉松賽、國際徒步大會等年度性賽事活動,辦爭辦成國際知名事。抓好健康和衛生、養老等服務業發展,全力打造健康醫療旅游示范基地。(張希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