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黔東南州民族鄉貧困村和人口數量較少民族聚居貧困村脫貧的扶持工作,使之落到實處、見實效,1月25日,黔東南州召開民族鄉貧困村和人口數量較少民族貧困村扶貧工作專題座談會。州民宗委領導班子成員及科室負責人、州扶貧辦、16個縣市民宗局、24個民族鄉貧困村和人口數量較少民族貧困村所屬鄉鎮主要負責同志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州民宗委副主任王伯芝主持。
會上,州民宗委民族科認真組織學習了省州民族宗教專項扶貧工作文件精神及會議要求,通報了涉及縣市數據統計情況,要求相關縣市制定精準脫貧實施方案,建立專項聯動機制。凱里市大風洞鄉、麻江縣宣威鎮、鎮遠縣尚寨鄉、岑鞏縣羊橋鄉等8個縣市代表鄉鎮作了交流發言,介紹了好的經驗做法、存在的困難和下步意見建議。州扶貧辦副主任陸軍結合各鄉鎮發言從當前大扶貧工作環境、項目爭取、項目選擇、申報程序、資金運行使用等方面進行了指導。
州民宗委主任霍盛紅要求,一是各縣要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摸清底數,建立項目庫,做好項目規劃;二是各縣市要搭建平臺,建立機制,積極申報,努力爭取項目支持,制定切實可行實施方案,從最急需解決的基礎設施做起、從扶持產業拉動就業增加貧困戶收入做起;三是各縣市要相互借鑒經驗,科學“治貧”,認真落實“兩個優先”原則。
州民宗委黨組書記張義兵指出,全省65個人口數量較少民族聚居貧困村中有46個貧困村集中在黔東南州的8個縣市24個鄉鎮,根據《省民宗委辦公室關于對65個人口數量較少民族貧困村開展調研的通知》要求和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出臺的扶貧開發工作“1+10+9”文件精神,扶助民族鄉貧困村和人口數量較少民族貧困村加快脫貧步伐,與全省同步全面小康任務重、責任大、使命光榮,各縣市要從政治責任的高度認清“大數據”、“大扶貧”發展戰略,統一思想,用認真的態度、求實的精神和利民的標準抓好落實,確保貧困村能脫貧、真脫貧。(州民宗委)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