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嘉慶、道光年間,貴州黎平侗族歌師吳文彩,在侗族長篇說唱敘事歌的基礎上,根據漢族說唱本《二度梅》編制出第一部侗戲《梅良玉》之后,侗戲不斷吸取桂劇、彩調、祁陽戲、貴州花燈戲等其他戲曲劇種的營養,逐漸提高和完善,最終演變成表演有說有唱、曲調豐富的劇種。
侗戲盛行于黔東南黎平、榕江、從江、天柱等縣的侗寨,動作樸實,形式簡單,劇曲獨具一格。侗戲音樂是在侗族民歌琵琶歌、敘事歌、大歌和山歌和基礎上,吸收漢族戲曲劇種音樂逐漸發展而成。根據唱腔的結構和形式,可分為“戲腔”、“歌腔”兩大類。戲腔,以平調為主,包括其變化而成的各種腔調,還包括引進侗戲中的漢族戲曲唱腔和民間曲調。歌腔則是由侗族民歌演變而成的唱腔。侗族民歌豐富多彩,有琵琶歌、山歌、牛腿琴歌、笛子歌等。這些民歌都不同程度地融入侗戲的唱腔音樂之中。在實際運用中,根據劇情的發展需要,也有將“戲腔”、“歌腔”綜合運用的。
光緒元年(1875)侗戲從貴州黎平縣傳入廣西三江縣高巖村后,流傳更加廣泛。在貴州黔東南一帶侗族聚居區,侗戲的流派甚多。天柱縣渡馬鄉龍盤村的侗戲尤其突出。正月初一至十五,村內演侗戲非常熱鬧,其他村的陽戲隊和巖門的侗戲演出隊也來參與,頗得觀眾喝彩。
侗戲的戲腔和歌腔都是用大嗓演唱,詞句的長短,侗語的音韻變化,影響著腔句長短和旋律的變化。侗戲的唱腔,多用侗語演唱,有的地方也用地方方言——漢語演唱。
侗戲的樂隊包括管弦樂和打擊樂兩個部分。管弦樂器包括二胡、牛腿琴、侗琵琶、月琴、低胡和揚琴、竹笛、蘆笙。打擊樂器則有:小鼓、小鑼、小鈸等,但一般不用于唱腔,只用于開臺和人物的上、下場。
侗戲的表演具有樸實無華的特點。其表演技藝,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侗族歌舞;二是從勞動和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表演程式;三是通過戲曲地方大戲劇種的演技演變過來的程式。
侗戲流傳的劇目較多,來源也比較廣。侗族廣為流傳的琵琶歌、民間故事和漢族故事,都是改編侗戲的素材。漢族戲曲劇目,也經常被改編和移植成侗戲。根據侗族民間傳說故事改編的劇目有:《珠朗娘美》、《劉美》、《金俊與娘瑞》等;根據漢族故事改編的劇目有:《陳世美》、《梁祝姻緣》等。侗戲劇本詞句生動,韻律嚴格,講究尾韻、腰韻、連環韻,一出戲,也就是一首敘事長詩。侗戲一般分場不分幕,劇中時空轉換頻繁,都依靠演員上下場來體現,場次分得細,一出戲通常有幾十場。
鏈接
天柱侗戲的演出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黃袍怪》《大破王門陣》、《黃鶴樓》《甘露寺》、《群英會》、《滿江紅》、《打魚》、《漢口》、《花田錯》、《真假新郎》、《貍貓換太子》、《瀟湘夜雨》等二百余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