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清 王珺
“這日子美得真像夢!”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村民侯天保帶領員工忙前忙后,他就著自家的房子開“農家樂”,客似云來,月收入上萬元。見到記者,他樂呵呵地說:“我和妻子以前靠收酒瓶、撿破爛維持生活,沒想到,2008年,政府指導西江發(fā)展旅游,好日子就這么送上門來了。”據了解,2008年以前,整個西江鎮(zhèn)只有幾臺勞力車。如今旅游開發(fā),在外打工的村民都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了,有勞動力賺錢的家家有車,500多臺小轎車把小北門停車場停得滿滿當當。
另一邊,在榕江縣城豐樂小區(qū),歡聲笑語中,上學的孩子們拿著零花錢陸陸續(xù)續(xù)登上公交車;傍晚,身著傳統(tǒng)苗裝的婦女,也穿上時髦的高跟鞋喜笑顏開地跳起了廣場舞。難以想象的是,他們是從月亮山腹地整村搬遷來的擺王村和擺拉村的村民,曾是最為貧困的村寨之一。如今,他們受惠于黔東南州精準扶貧政策——生態(tài)移民工程搬到了城里,在政府安排下就近就業(yè),一下子成了城里人。
一個個生動幸福的故事,每天都在黔東南發(fā)生;一場場精準扶貧攻堅戰(zhàn),托起了苗鄉(xiāng)侗寨群眾的小康夢。
歲月崢嶸聚力攻堅結碩果
1985年,國家制定扶貧政策對貧困地區(qū)進行扶貧開發(fā)。1986年省委、省政府發(fā)出《關于加強貧困地區(qū)工作的指示》,制定了貧困地區(qū)經濟開發(fā)的目標、步驟和優(yōu)惠政策,州委、州政府也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措施,開展了有計劃、有組織、大規(guī)模的扶貧開發(fā),苗鄉(xiāng)侗寨迎來發(fā)展的春天。
然而,黔東南山大谷深,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窮仍然籠罩著這片本應富饒美麗的土地。
1994年,黔東南州共有13個縣列為《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扶持的貧困縣,其中從江、劍河、黃平、榕江、雷山、丹寨、臺江7縣農民人均年純收入低于200元,麻江、施秉、三穗、岑鞏、黎平、天柱6縣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400元。13個貧困縣總人口297.72萬人,占全州總人口的78.52%。
困難面前,州委、州政府進一步加強對扶貧開發(fā)工作的領導,層層實行責任制,一年接著一年干,一屆接著一屆干,因地制宜發(fā)展商品生產,改善生產條件,增強自我積累、自我發(fā)展的能力。通過“八七”扶貧攻堅,到2000年年底,全州貧困人口減少到40.2萬人,群眾的生活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全州13個貧困縣基本實現了越溫目標,基本完成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要求的7年時間基本解決全州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目標任務。
2001年至2010年,按照國家《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綱要(2001年至2010年)》的要求,2000年至2010年,我州扶貧工作把繼續(xù)解決剩余貧困人口溫飽問題作為重點。10年里,全州共投入各類扶貧資金382610.03萬元,實施項目16587個,貧困地區(qū)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較大改變,增收渠道得到進一步拓寬,農民素質和生產技能得到進一步提高,大部分貧困農戶的溫飽基本解決,部分群眾走向脫貧致富。2010年年末,全州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63元。
強勢發(fā)力夯實基礎為民生
在“十二五”期間,州委州政府根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統(tǒng)一部署將扶貧攻堅列為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求全州各級各部門精誠團結、攻堅克難,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zhàn)。自此全州吹響了扶貧攻堅集結號。
作為貴州省扶貧重點“三片六山”中的“一片兩山”地區(qū),黔東南通過5年來的砥礪奮進,全州“十二五”扶貧攻堅實現歷史性突破:貧困人口已從167.29萬人減少到82萬人,貧困發(fā)生率從42.1%下降到20.6%。僅2015年就減少貧困人口21萬,占整個“十二五”時期的四分之一以上,3個貧困縣、44個貧困鄉(xiāng)鎮(zhèn)減貧摘帽,414個貧困村出列,貧困發(fā)生率下降到21%。城鄉(xiāng)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3194元和6894元,增長10.5%和12.3%,增速分別居全省的第2位和第1位。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90%以上。為我州決勝“十三五”,實現與全國同步小康奠定了良好基礎。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2015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貴州主持召開部分省區(qū)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指出,扶貧開發(fā)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要求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做到“四個切實”、“四個一批”和“六個精準”。
黔東南因地制宜,牢牢把握扶貧“精準”準繩。用精準扶貧個案管理“三部曲”,給出一份漂亮的答卷:第一,建檔立卡,摸準扶貧對象底子,全面摸清底數。建立扶貧個案管理,成功實現精確識別、定向瞄準、差別施策。第二,分析貧困根源,制定幫扶方案。第三,“六個到村到戶”,走準脫貧好路子。積極引導貧困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宜林則林、宜農則農,把資源潛力轉化為經濟效益。
針對月亮山、雷公山這“兩山”扶貧攻堅主戰(zhàn)場,州委書記李飛躍、州長馮仕文等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兩山”調研,研究突破“兩山”貧困瓶頸方法路徑。
為確保幫扶精準到村到戶到人,我州創(chuàng)造性出臺了《關于在全州推行扶貧工作個案管理的意見》,全州4.43余萬名干部與30多萬貧困戶100多萬貧困人口進行結對,實現了干部與貧困人口的全覆蓋、全結對,形成“千斤重擔人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標”的脫貧攻堅大格局。
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州扶貧辦敢為人先,利用谷歌地球來管理扶貧項目、資金、貧困人口等,確保扶貧“靶心”精準,實現項目管理的準確化、精細化、可視化和可控化。還利用大數據,構建扶貧工作數字化管理,實現精準到戶到人。
同時,黔東南不斷推進以交通、水利、信息等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為脫貧攻堅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十二五”期間建成省“678”網內的廈門至蓉城(成都)、黎平至洛香、思南至劍河、三穗至黎平、凱里至羊甲、余慶至凱里(黃平——龍場段除外)等高速公路545公里,新增黎平等8個縣通高速公路,全州15個縣市實現通高速公路。“十二五”期間,全州累計完成水利投資136.63億元,是“十一五”時期完成水利投資19.11億元的7倍多;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3279處,解決了188.44萬農村人口和24.66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不安全問題;全州新增有效灌溉面積79.9萬畝。
瞄準靶心做強產業(yè)刨窮根
產業(yè)扶貧,是扶貧的關鍵。作為生態(tài)之州,我州按照“整體規(guī)劃、縣為單元、整合資源、集中投入、綜合開發(fā)”的原則,在抓好整村推進的同時,實施整縣推進扶貧工程,把制度化扶貧與產業(yè)化扶貧結合起來,重點實施鄉(xiāng)村旅游扶貧、林業(yè)產業(yè)化扶貧和農村防火安居扶貧三大工程。
新時期扶貧開發(fā)啟動后,黔東南從政策、資金、人力資源開發(fā)等方面予以大力傾斜,因地制宜,高標準打造一批特色產業(yè),繁榮了農村經濟,開啟了群眾致富的“寶庫”。
圍繞“十大扶貧特色產業(yè)”,我州立足山區(qū)特點,以提高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比為目的,在發(fā)展中藥材、精品水果、烤煙、草地生態(tài)牲畜業(yè)的過程中,結合林下經濟規(guī)模發(fā)展,實施好糧經套作、果藥套種等“短平快”項目,確保貧困地區(qū)產業(yè)實現全覆蓋。
發(fā)力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xiāng)村”六項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向下延伸,依托生態(tài)移民和農村危房改造的實施,深入推進農村集中建房。同時,構建集團幫扶、雨露計劃、社會幫扶等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一個個山鄉(xiāng)整體脫貧,增強了發(fā)展的內生動力。
隨著產業(yè)的發(fā)展,農村經濟實體——農民專業(yè)合作社如雨后春筍出現在黔東南大地。專業(yè)合作社和龍頭企業(yè)雙輪驅動,構建了一幅美麗的產業(yè)圖景。
對口幫扶在我州的脫貧史上可謂功不可沒。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寧波市對口幫扶黔東南州,直至2013年杭州市接過幫扶任務。17年來,寧波市幫扶我州的項目共計1422個,幫扶資金41119.67萬元(含物資折款)。
新的征程催人奮進。當前,黔東南的脫貧攻堅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期,聚焦扶貧政策、精準貧困農戶、精準脫貧攻堅項目、精準脫貧攻堅資金、聚合幫扶力量,變“輸血式”為“造血式”,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黔東南正邁向一條高效、精準脫貧之路,不讓一個貧困人群在小康路上掉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