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很厚重,還有很多特色民俗活動,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到。”國慶期間,來自重慶的游客楊先生一家自駕游黔東南,去了西江、岜沙、肇興等幾個不同特色的傳統村落,領略到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呼過癮。
喊“過癮”的遠不止楊先生一家,在4個排名前八的傳統村落景區中,游客接待量最少的也在12萬人次以上,而雄踞榜首的西江千戶苗寨游客接待量達到66.4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12億元,創歷史新高。
不管是從旅游開發以來一直保持“高熱度”的西江,還是沖勁十足的榕江三寶侗寨、從江岜沙苗寨,以及初具名氣的臺江長灘、丹寨石橋、黎平四寨等,日漸活躍的傳統村落吸睛力在與日俱增。
這些承載著濃濃鄉愁的傳統村落青春煥發,是長久以來黔東南高度重視傳統村落保護傳承工作取得的回報。
早在開展傳統村落調查之初,黔東南州就同步啟動了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這些年來,通過頒布地方性保護法規、實施房屋“六改”、實施“四個一百”民族文化保護工程等舉措,黔東南數目繁多的傳統村落如一顆顆閃閃發亮的星星,在苗鄉侗寨散發著璀璨的光芒。
多年努力換來令人自豪的成就,黔東南有276個村寨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占全國總數的10.8%,占我省總數的65%,數量在全國地州市級排第一位,是中國傳統村落分布最密集、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特色的地區。
近年來,黔東南州在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的前提下,著力推進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選取了西江、肇興等部分交通條件好、代表性強的傳統村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旅游等,充分利用銀飾、刺繡等傳統民族民間工藝,大力發展民間工藝品產業,給群眾帶來可觀的收入。同時,通過積極發展“互聯網+村落資源”,著力打造民族村寨品牌,借助互聯網平臺將特色農產品、文化產品等銷售至全國乃至全球,成為當地群眾增收的門路,促進了保護發展的良性互動,探索出了一條保護、開發、利用相結合的可持續發展路子。
據統計,2015年,全州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110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91.5億元。
而從去年開始,為讓“鄉愁”觸手可及,黔東南開始從更高、更廣、更深的角度和視野謀劃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舉辦“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被視作是黔東南傳統村落保護工作的一大手筆。
去年11月16日,首屆“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在凱里市成功舉辦,開啟了傳統村落與現代文明的對話,峰會取得十大核心成果——發表《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宣言》、成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聯盟、設立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基金、編制《黔東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戰略研究綱要》、發出《推動黔東南苗族村寨侗族村寨加快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倡議書》等
峰會現場簽約項目22個,投資金額達100多億元。同時,通過投資洽談和項目考察,共收到投資意向項目38個,意向投資金額達40億元,為黔東南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邁上新臺階奠定了堅實基礎。
10月12日—14日,以“共創共建共享——構建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新型關系”的第二屆“中國傳統村落·黔東南峰會”在黎平縣肇興侗寨拉開序幕,除肇興主會場外,還將在黎平四寨、黃崗、從江岜沙、占里共4個分會場開展多個子活動,精彩可期。
“這里的歷史和風景是活的,找得到記憶中的鄉村生活,觸摸得到濃濃鄉愁。”游客們的真摯感悟,是肯定也是鞭策繼續前行的最好動力。(陳丹 熊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