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特種設備安全監管“三個基礎”。一是夯實責任基礎,落實管理責任。將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延伸到鄉鎮,與各縣(市)行業主管部門及其鄉鎮派出機構簽訂目標責任書,納入安全目標責任考核。督促企業嚴格落實主體責任,要求特種設備使用單位必須做到“三落實、兩有證、一檢驗、一預案”。二是夯實制度基礎,構建長效機制。建立重大事項匯報機制,實行每周一調度每月一排位通報機制,督促監管部門切實履行監管職責,排比進位,督促使用單位落實安全主體責任,切消除安全隱患。三是打牢協作基礎,構建聯動機制。建立特種設備安全例會制度,每季度定期召開特種設備安全例會。與維保單位、消防公安聯動,建立三級電梯應急救援隊伍,加強協同作戰,提高安全處置能力。
用好特種設備監管“三個網絡”。一是運用好信息網絡。依托“互聯網+”高效運用全省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平臺,將全州在用特種設備全部納入監管平臺,實現了特種設備監管與檢驗檢測數據的實時更新與互通共享,實時掌握每一臺特種設備安全狀況,做到了底數清、狀況明,化解了人機比例突出矛盾,提高了監管效益和工作水平。全州特種設備檢驗率從2013年的71%提高到2016年的91.12%,登記率達99.63%。二是構建好監管網絡。以行業主管部門鄉鎮派出機構為核心節點,構建州、縣、鄉鎮三級監管網絡,突出重點深化專項整治,聯合安監、住建、房產、交通、旅游等多部門執法,切實消除特種設備重大安全隱患。今年以來全州檢查特種設備使用單位1244家次,特種設備2959臺次,排查和消除一般安全隱患236項,下達安全監察指令書186份,圓滿完成了“州慶60周年”、“國際有機峰會”、“州九運會”、“國慶節”等重大活動特種設備安全保障任務。三是運用好服務網絡。寓監管于服務,實現特種設備從登記到注銷全過程服務。檢驗機構發揮技術優勢,積極為特種設備使用單位提供安全檢驗和作業人員培訓工作。全面實施電梯三級應急救援服務平臺,依托12365救援電話,與維保單位、公安消防聯動,實現了電梯應急救援的全天候24小時服務。今年以來全州成功施救電梯困人554次,平均救援時間12.6分鐘,比規定時間縮短17.4分鐘,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蔣文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