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地處中國西南腹地,以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黔東南更是因其溝壑縱橫,山巒綿延,重回巒疊峰,而有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說法。這里擁有迷人的民族風情,在3.03萬多平方公里的地域內,生活著苗、侗、漢等33個民族,“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一年之中有各類民族節日320多個,素有“百節之鄉”的美譽。 隨著現代旅游的發展黔東南將自己獨有的民族文化與自然生態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旅游品牌。黔東南是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地,因此推廣民族文化是黔南旅游的宣傳重點。自然生態上,黔東南空氣清新,氣候宜人,且森林覆蓋率極高,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發展旅游的最佳目的地。
近日,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發委副主任王建華就黔東南民族生態旅游經驗及西江的生態特色旅游發展等方面的問題接受了國際在線生態中國頻道的專訪。
王主任表示,在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下,黔東南確立了大力發展推進生態旅游的戰略部署,強化旅委職能部門,實行部門委員制及職能實體化,每周召開相關部門調度會進行相關工作的強化部署。在工作中堅持“旅游+”模式,如旅游加城鎮、旅游加農業、旅游加扶貧等,將這一理念滲透到行業的方方面面。
王主任表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是貴州也更是黔東南最珍貴的寶藏,緊跟時代步伐,利用好黔東南州獨特的資源充分發揮它的旅游價值,全州各縣都成立了旅游發展委員會,以精準化的視角推進黔東南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充分用好民族文化與生態環境的優勢順勢而為。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黔東南交通格局發生了新的變化,旅游產業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在此基礎上,黔東南加大了基礎設施建設,州內已有兩個支線機場建成完工,第三個支線機場也將開工,同時還將啟動全州低空飛行的通航機場建設。
簡而言之,黔東南的基礎設施建設可謂“鐵公機”(高鐵,公路,機場)兼具。公路建設方面,去年貴州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5128公里,實現了全省88個縣通高速的目標,這也對貴州下一步旅游交通的改善有重大意義。機場建設上,黔東南目前有兩個支線機場,現已開通國內大的主要大城市的航班。高鐵建設上,貴州現已開通了從貴州到珠三角再到長江三角洲的高鐵沿線、貴廣高鐵連接了貴州和珠三角兩地,滬昆高鐵途徑貴州。“鐵公機”拉近了黔東南與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帶動了黔東南旅游的發展,加強了景區之間的聯系同時為黔東南旅游產品的推廣打開了一扇大門。
王主任說,來到黔東南的游客也不必為交通工具擔心,因為這里有多種方式供大家選擇,并有旅游綠色通道為游客保駕護航。
在旅游產品的設計推廣方面,黔東南在根據受眾需求的條件下結合自己的資源特色進行專門化設計,在滿足國內外游客需求的同時,打造自己的文化名片,同時提供私人定制服務,創造屬于自己的旅游記憶。
講到鄉村旅游,王主任說,“我們的鄉村旅游第一條精品路線是以西江為核心的特色苗族文化體驗,很適宜自駕形式的休閑度假旅游,十一月正是苗族隆重的苗年,大家殺豬宰羊好不熱鬧。”第二條精品路線是黔東南南部,以肇興為核心的侗族文化體驗線,在這里可以感受到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侗族大歌的天籟之音,感受獨特的侗族建筑、習俗、飲食、服飾等文化。即將到來的十二月,是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侗年,誠邀大家來侗鄉共度佳節。第三條精品路線是黔東南北部以鎮遠古城為核心的歷史文化感受與山水體驗,這座擁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地處入黔要道,旅游資源極為豐富,人文古跡眾多,自然風光旖旎。僅鎮遠古城就遺存有樓、閣、殿、宇、寺、廟、祠、館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碼頭12個,古巷道8條,古驛道5條。是千年以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見證者。第四條是以凱里為核心的丹寨麻江等地的自然體驗。秋收過后黔東南進入了最熱鬧的時候,幾乎每天都有節慶活動,所以黔東南一年四季都是旅游勝地。
王主任說,黔東南當前的旅游發展目標是打造國內外知名的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所以今年州委州政府在國內外旅游品牌推廣及宣傳上投入了大量精力,在國內來說,黔東南今年在國內30余個城市進行了旅游品牌推廣;國外,今年去到英國、法國、波蘭、捷克以及韓國等做了旅游品牌宣傳推廣。今年宣傳效果上有了顯著成效,明年將會繼續加大宣傳和旅游項目建設力度,全面實現黔東州旅游發展目標。
王主任表示,黔東南在之后旅游發展中仍有很多壁壘需要突破,許多問題都有待完善和解決。首先是,隨著西江苗寨旅游產業的開發,還會陸續有其他村寨進行相應旅游開發,應當考慮鄉村的自然文化保護問題,同時保持原住民生產生活方式的穩定,“因為我們并不是以旅游為最終目的,老百姓能致富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所以黔東南在政策上同樣堅持“旅游+扶貧”的模式,通過旅游帶動老百姓走上致富之路。就黔東南而言,很多景區都在鄉村,讓老百姓參與其中,解決好利益分配問題同樣是黔東南今后旅游發展的工作重點。
其次,是實現景區連動式發展,西江,肇興等附近都有很多村寨有待探討和尋覓。
最后王主任說“黔東南在旅游方面還不是很成熟,但這是我們解決扶貧攻堅的一個重要途徑,黔東南脫貧任務艱巨,貧困人口又多聚集在鄉村,鄉村旅游帶動百姓脫貧致富是我們一直堅持的,但是在產業發展中我們存在的問題也會積極優化改進。”
黔東南民族文化資源富集,原始的自然生態、原汁的民族文化、原貌的歷史遺存有機統一,形成了黔東南獨特的文化盛宴,相信在堅持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下,黔東南必將運用自己獨特的文化生態資源帶領全州人民走上新的健康致富之路。(李曼 徐亞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