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黔東南,因為大山阻隔、土地零碎的現實窘境,讓不少地方面臨著“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出路只有一條——搬遷。但如何搬,搬到哪里,搬了如何穩得住等現實問題,考量著各級黨委、政府。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州委書記李飛躍、州長馮仕文多次在現場會、調度會和工作調研中作出批示,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福祉,事關全面小康大局,全州上下必須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樹立攻堅克難、攻堅拔寨的信心,堅決打好易地扶貧搬遷關鍵一仗。
“從‘窮窩’里跳出來,是鉆進‘福窩’了。”黔東南州因地制宜推進易地扶貧搬遷,把群眾滿意度放在重要位置。按照“山內問題山外解決,農村問題城鎮解決,農業問題產業解決,面上問題點上解決”的思路,堅持“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先易后難、有序推進”的原則,著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這一惠民工程。
黔東南州堅持走“安置在城區,社區來服務;安置在園區,企業來扶持;安置在景區,旅游來幫忙”的易地扶貧搬遷移民就業新路子,全面推廣產業、就業、培訓、幫扶、服務“五個全覆蓋”,積極探索“易地產業發展到點、易地就業創業到人、易地配套入學到娃、易地技能培訓到崗、易地脫貧效果到戶”的“五個易地”具體措施,實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搬遷圓夢、光榮脫貧”。
凱里市把易地扶貧搬遷與生態補償有機結合,建設白午、上馬石、鴨塘三個片區移民新城,“十三五”將集中安置25647戶91013人,其中面向全州跨行政區域安置19500戶66000人。為減輕搬遷群眾籌資負擔,凱里市以建筑成本核定安置房價格,出臺搬遷入住獎勵辦法,完善安置點配套設施和搬遷就業創業等后續扶持政策,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凱里市從搬得出、住得上、搶著住、安心住、能就業、能發展等方面出發,將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落到了實處。上馬石安置小區就是一個標桿,讓移民戶享受到許多紅利,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凱里市扶貧生態移民局副局長張啟成告訴記者。凱里市還成立了上馬石小區服務中心,為搬遷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社區服務,對涉及協議簽訂、救助補貼、證件辦理、電商服務等各類事項“全權包辦”,并提供就學、就醫、就業“全無憂服務”。
從江縣通過“五個協議同時簽”,確保了移民對象“搬得出”“有技能”“能就業”“上好學”和移民搬出后土地“不撂荒”,還有效解決了貧困群眾對搬遷后生計怎么辦、土地怎么辦的顧慮與擔憂。今年8月9日,《關于促進全州易地扶貧搬遷移民產業就業幫扶培訓服務“五個全覆蓋”的實施意見》印發實施,在全州范圍內推廣“五個協議同時簽”的“升級版”。
隨著整村、整組搬遷等模式的探索出爐,搬遷群眾的認同感、幸福感也大大增強了。丹寨縣把排調鎮高峰村整體搬遷進城,并將安置的樓房命名為“高峰樓”。大家出門還是熟悉的面孔,雖然居住地變遷了,但熟悉的名字、熟悉的身影,依然散發出濃濃的家鄉味。
記者獲悉,“十三五”期間,黔東南州計劃易地扶貧搬遷30萬人,是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最大的地區。按照“五年任務、三年完成”的工作部署,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420戶65576人,同步搬遷的非建檔立卡人口6741戶34424人,共實施搬遷25161戶10萬人,其中“兩山”地區搬遷14845戶59082人,占比達59%。(周重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