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步搬到位
黔東南州通過摸底調查,95%以上的農戶都要求搬遷到縣城。州、縣兩級把搬遷群眾意愿與加快城鎮化進程科學統籌,把搬到縣城進行集中安置作為主要途徑進行規劃建設,實現城鄉統籌一步到位。今年就有84.62%的搬遷到了縣城小區。凱里市將安置點建在距離凱里一中的一公里處,天柱縣建在高速公路縣城出口處0.5公里處、劍河縣建在縣城內,岑鞏縣建在縣城新區。三穗縣1.8萬群眾全部搬到縣城6個小區后,全縣的城鎮化率從42%提升到50%。
第二,五個全覆蓋
(一)選準突破口,實現產業全覆蓋。三穗縣桂平村將易地搬遷的102戶388人的224.2畝耕地,通過租賃方式流轉給特色農業合作社種植烤煙,土地流轉和入股分紅收入人均提高800元左右。凱里市通過特惠貸使搬遷戶獲得5萬元入股市城投公司,發展停車場、加油站等產業,保底分紅在8%以上,每戶每年可以得到固定收益4000元。
(二)突出一戶一策,實現就業全覆蓋。實施“一戶一就業”工程。岑鞏縣堅持“挪窮窩”與“就新業”并舉、搬遷與脫貧同步,在開發區集聚了生產打火機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不但幫助120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了就業,而且每戶只要有1人就業,加上土地流轉等收入,人均從5000多元提高到10000多元。實施八大搬遷群眾勞務品牌工程。該州和杭州市簽訂勞務合作協議, 9月份已輸出576人,2017年可達1萬人。凱里市成立專門班子,拿出1010萬元推進這項工程,已有2000多人上崗就業。制定專門政策扶持有能力的搬遷戶自主創業就業。政府對自主創業給予5-10萬元財政貼息創業擔保貸款扶持,對新增崗位吸納搬遷群眾就業并簽訂就業協議的,給予200萬元以內的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凱里市通過這一途徑實現自主創業115人,帶動就業1439人。
(三)建立有效機制,實現幫扶全覆蓋。干部精準幫扶到人。將全州4.5萬名干部職工與84.32萬貧困人口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從江縣創新“干部群眾一對一”幫扶機制,在美娥安置點已搬遷的100戶中,結對幫扶戶占比已達到92%。部門精準幫扶到戶。幫扶單位制定“一戶一策、一戶一方案”,因戶擇業、分類施策。從江縣今年3月第一批整體搬遷的加榜鄉平忙村的100戶422名群眾,由部門牽頭與搬遷戶一次性簽訂搬遷、培訓、就業、子女教育、土地流轉五個合同,為群眾排了憂解了難。對口幫扶精準到點。以對口幫扶企業合作的“點”,拉長搬遷群眾脫貧產業的“鏈”,通過“產業帶點、項目興點、招工幫點、資金扶點”等實現精準幫扶。丹寨縣利用萬科等幫扶資源,發展硒鋅米、旅游等特色產業,并輸送489人到幫扶企業就業。社會幫扶精準到村。通過“大扶貧”數據庫,目前全州共有230家企業結對幫扶227個貧困村,企業已投入項目資金2190萬余元,組織培訓農村勞動力7744人次,解決就業5331人。
(四)提升搬遷群眾素質,實現培訓全覆蓋。著力轉變搬遷群眾思想觀念。堅持宣傳、保障、服務、就業、管理五并重,提高搬遷群眾適應城鎮的能力。黎平縣探索的“一區一鄉、一樓一村、一梯一組、一層一家”群居安置模式有效幫助搬遷群眾盡快融入新生活。著力開展實用技能培訓。岑鞏縣對搬遷群眾開展烹調等培訓13期1072人。凱里市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校3個,實訓基地10個,累計培訓搬遷群眾2080人次。
(五)搭建服務平臺,實現服務全覆蓋。建立健全城市社區型的服務管理機構。目前已入住的16個搬遷點,全部建立了社區服務中心。劍河縣發揮社區服務中心作用,幫助搬遷群眾統一裝修,統一采購家具,搬遷群眾拎包入住,每平米可節約裝修費用100多元。建立健全公平的教育醫療服務體系。凱里市在上馬石安置小區建起了第十三幼兒園、第十九小學、第十三中學,衛生計生服務中心。對具備市民化條件、正規就業的搬遷群眾,逐步與城鎮居民社會保險制度并軌融合。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