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本次觀摩督查會聚焦全省易地扶貧搬遷。在我州觀摩中,觀摩督查組隨機抽查了劍河城西新寨、三穗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寨壩小區和新穗小區;觀摩了天柱縣聯山、岑鞏縣亞壩、凱里市上馬石易地扶貧安置點和岑鞏工業園區移民就業點。
11月22日,觀摩督查組隨機選擇劍河城西新寨和三穗縣寨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觀摩督查中,秦如培、陳敏一行走進搬遷戶張緒兵、張開發的家中,了解他們的新房入住、經濟收入、就業脫貧等情況,充分肯定了易地扶貧搬遷的好經驗、好做法。當了解到易地扶貧搬遷的群眾搬進縣城居住都很高興時,秦如培、陳敏鼓勵易地扶貧搬遷的群眾要堅定信心,自力更生,努力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生活,并要求當地黨委、政府進一步精細地統籌考慮解決貧困群眾的后續發展,積極創造條件幫助他們創業就業,切實做到“挪窮窩”與“就新業”并舉、安居與樂業并重、搬遷與脫貧同步。
11月23日,觀摩督查組來到天柱縣聯山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該安置區按城區、園區、景區“三區”集中安置的模式,建立天柱聯山新區農業開發合作社,推行“公司+基地+搬遷移民戶”模式,鼓勵搬遷群眾把土地、扶貧量化資金入股三小企業,實現入股分紅。目前,已完成分房529戶2223人,其中貧困戶388戶1625人。觀摩組的代表們紛紛認為,該安置點實行社會兜底一批、發展教育一批、生態補償一批、易地扶貧搬遷一批、大病醫療救助、培訓轉移就業等措施,確保了搬遷對象“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
在與貴州岑鞏經濟開發區相距3.5公里的岑鞏亞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集聚了打火機生產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不但幫助120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了就業,而且每戶只要有1人就業,加上土地流轉和“三保”的轉移,收入就能從5000多元提高到1萬多元,實現了“搬一搬翻一番,全家脫貧”的目標。代表們表示,這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規劃比較超前、配套比較到位,真正的是舉全縣之力來打造搬遷群眾的宜居公園、創業樂園、幸福村園、溫馨家園,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讓貧困群眾搬出了幸福、搬出了自信、搬出了尊嚴、搬出了小康。
凱里市上馬石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不僅各項配套設施齊全,建檔立卡貧困戶在享受優惠政策后就能實現拎包入住,而且在全省率先探索跨行政區域搬遷,搬遷移民群眾實現了產業、就業、幫扶、培訓、服務的全覆蓋,努力讓每個搬遷戶一步住進新房子,逐步過上好日子。目前,已安置移民2138戶14480人,實現了3000人就業。其中,跨行政區域易地搬遷安置169戶760人。代表們對凱里市的做法表示稱贊,認為凱里市在全省率先探索跨行政區域搬遷值得學習、值得借鑒。
一路觀摩,一路思考,一路感悟。代表們都把聚焦點放在易地扶貧搬遷如何精準、如何科學統籌解決好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上。一路走來,代表們一致認為:“黔東南州的每一個觀摩點,都是一次生動的易地扶貧搬遷實踐。”
秦如培在觀摩中指出,黔東南易地扶貧搬遷緊緊圍繞“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的總體要求,牢牢守住住房面積和搬遷不舉債兩條底線,積極探索城區、園區、景區“三區”集中安置模式,突出以地段好、房屋好、環境好、保障好“四好”標準新建移民小區,確保搬遷群眾拿到“滿意房”,住進“放心房”。同時,黔東南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的產業、就業、幫扶、培訓、服務的“五個全覆蓋”后續發展管理模式,讓搬出來的群眾有活干、有收入,達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核心目的。
陳敏指出,黔東南州各級黨委高度重視,狠狠抓住易地扶貧搬遷“五個全覆蓋”這個“牛鼻子”,做到了統籌規劃、一舉多得、群眾高興,培育產業帶動一批、推動就業創業扶持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全力確保了搬遷群眾找到歸屬感,有事可做、穩定脫貧、能夠致富。
州領導楊昌鵬、張定超、張淼、吳坦陪同觀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