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的獲得感看得見摸得著
——貴州省經濟總量實現歷史性突破觀察(二)
【數據】萬億GDP背后,是城鄉群眾收入穩步增長。據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發布的數據,按城鄉住戶一體化調查新口徑計算,“十二五”時期,我省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義增幅分別為11.8%和14.4%,分別比“十一五”快0.1個和1.3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以農民收入為1)由2010年的4.04縮小到2015年的3.33。
“十二五”時期,全省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收入差距不斷縮小,那么支撐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的動力有哪些?
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總隊長鐘賽梅認為,動力主要來自于發展戰略驅動、惠民政策撬動、基建投資拉動、產業升級帶動等四個方面:
發展戰略驅動。“十二五”時期,我省大力實施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主戰略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等,培育更多消費增長點,居民經營創業的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和金融環境優化,城鄉工商、運輸個體戶持續健康發展。到“十二五”末,我省城鄉居民人均經營性收入分別達到3730元和2879元。
惠民政策撬動。“十二五”期間,養老、醫療、工傷、生育、失業等基本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公租房、廉租房、低保等保障范圍和水平加快提升,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退休金、養老金標準連年上調,各種惠農強農的政策不斷落實到位,有效促進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增長。到“十二五”末,我省一、二、三類地區每月最低工資水平分別調高到1600元、1500元和1400元,年均增幅15%左右。“十二五”末,我省城鄉居民人均轉移性收入分別達到 4816元和1527元。
基建投資拉動。“十二五”時期,全省固定資產投資較快增長,農民工就業機會增多,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增加。據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調查測算,預計“十二五”時期本地務工農民數量年均增長20%左右;農民人均本地勞務收入(含常住人口中的職工工資)年均增長30%左右。“十二五”末,我省城鄉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分別達到14166元和2897元。
產業升級帶動。“十二五”期間,我省持續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增加農業科技投入,優質高效農業發展勢頭強勁,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2015年糧食產量1180萬噸,為歷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糧產量269.45萬噸,連續三年突破全省夏糧歷史記錄。(田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