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李大媽,人老眼不花。春節(jié)搞活動,高興來參加。”
“上臺真開心,夸夸新農村。現在農村美,面貌煥然新。”
2月4日上午,金沙縣平壩鎮(zhèn)雙興村文藝宣傳隊的排練室里,隊長姬益強將為鎮(zhèn)里“春晚”表演的快板詞掛上墻壁。“昨晚,我們有5名隊員參加了縣城舉辦的‘春晚’,我表演的節(jié)目是《好久沒回家》,反映農民工思念家鄉(xiāng)的題材。這場晚會的16個節(jié)目是經過3天角逐,從全縣90多個節(jié)目中遴選出來的,能夠入選很不容易。”作為有著創(chuàng)作和表演兩項技能,曾于2007年登臺中央電視臺文藝頻道表演節(jié)目的文化人才,姬益強興奮地說,“縣城春晚”讓大家演藝得到了提高,增強了自信。平壩鎮(zhèn)將在正月初四舉辦“春晚”,雙興村文藝宣傳隊領到了5個節(jié)目,16名隊員們白天辦完年貨,晚上就開始排練。
平壩鎮(zhèn)春節(jié)期間的文化系列活動,只是金沙縣讓文化進村入戶,成為群眾精神食糧的縮影。近年來,在政府的引導下,金沙縣有88支農民文藝宣傳隊活躍在城鄉(xiāng),他們按照“農民寫,寫農民;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看農民”的模式,圍繞政策法規(guī)、公民道德、新農村建設等內容,創(chuàng)作編排成小品、相聲、快板、花燈、歌舞、三句半、對口詞等群眾喜聞樂見的節(jié)目進行表演,在潤物細無聲中弘揚正能量,唱出好聲音。
金沙縣委宣傳部有關領導介紹,縣里舉辦春晚,目的在于通過搞選拔切磋技藝,提升鄉(xiāng)村文藝宣傳隊水平,激發(fā)群眾廣泛參與,讓春節(jié)期間鄉(xiāng)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思想道德建設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豐收。(記者 劉瑩)
安龍:鄉(xiāng)村樂隊鬧新春
“紅火的舞蹈跳起來,歡快的歌聲響起來。”近日,安龍縣灑雨鎮(zhèn)竜堡村熱鬧非凡,一場當地村民自發(fā)參與的迎新春文藝演出在村口的廣場上精彩上演。
竜堡村是一個以布依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村寨,民族風情濃郁,布依八音等民間曲藝在當地廣為流傳。近年來,隨著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大家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越來越迫切,在各級政府部門的引導下,該村于2014年成立了黔西南州首個村級藝術團,組建了布依八音隊、民族器樂隊、西洋器樂隊等,編排了眾多的音樂節(jié)目,成為遠近聞名的“音樂村”。
記者在現場看到,盡管天氣寒冷,但大家都被一個個精彩的文藝節(jié)目所吸引,不斷在人群中爆發(fā)出掌聲和笑聲。“今年的節(jié)目很精彩,他們演得都很好。”村民陳祖平看完了全部演出后仍然覺得意猶未盡,她對表演的節(jié)目贊不絕口。
活動現場,5名來自農村的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青年還給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致富經歷,號召大家積極面對生活,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致富道路,不少村民深受啟發(fā)。
“如今日子好過了,沒事樂一樂,就是要把心里的快樂抒發(fā)出來。”村支書簡光倫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在竜堡村幾乎人人都會一門樂器,大家用音樂盡情表達出了早日實現小康夢的向往。(記者 劉義)
印江:“趕年文化”代代傳
印江自治縣紫薇鎮(zhèn)團龍村的土家族長桌宴。
農歷猴年春節(jié)來臨之際,梵凈山下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紫薇鎮(zhèn)團龍村土家族同胞舉行“拜世界千年紫薇·過土家神秘趕年”主題活動,當地土家族同胞按照印江土家族過趕年習俗,殺年豬、磨豆腐、打糍粑、貼對聯(lián)、祭祀、出征、載歌載舞,歡喜過趕年,不僅給土家后生提供了解民俗的平臺,還讓游客享受原生態(tài)的民俗文化大餐。
揚塵掃出門、對聯(lián)貼上柱、磨子轉起來,當天一大早,團龍民族文化村里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殺年豬、釀米酒、推綠豆粉、風簸簸米、石碓舂米面、搓湯粑、打糍粑,一幅幅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過年生活場景,讓游客感受趕年濃厚的鄉(xiāng)土文化。
在下午活動中,土家族同胞和游客一道走進長壽谷景區(qū),觀長壽樹、對土家山歌,陶醉在大自然美麗和高腔山歌中;走進農家,圍坐在火堆旁喝土家“罐罐茶”,體驗團龍厚重的茶文化。在精彩紛呈的文藝表演活動上,長號嗩吶迎賓曲拉開民俗表演序幕,身著民族服裝的土家族同胞唱起土家山歌、跳起土家擺手舞、打起金錢桿,古老而濃重,增添了節(jié)日的歡樂氣氛。一個個土家絕技絕活表演,贏得掌聲不斷。
夜幕降臨,在土家人的長桌擺上,客人在敬酒歌聲中盡享土家特色的庖豬湯、面面肉、山蕨粑等長壽食品。席間,土家人向村中長壽老人唱祝壽歌,陪長壽老人,并送上真誠的祝福。豐盛的美食,熱烈的氣氛,道不完的話語,場面熱鬧喜慶。
“離家當兵苦中苦,滿腹怨恨向誰訴;骨肉分離哪個愿,只恨‘餓鬼’害人間。東南沿海‘餓鬼’犯,害得我們不團圓;要想過年團圓聚,除非提前‘過趕年’。”吃了年飯,土家同胞再次展現出征土家人披蓑戴笠、肩掛弓弩、腰別彎刀、手執(zhí)鐵叉、輕哼《辭行歌》與家人話別的畫面,表達了土家人對邪惡勢力的反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據了解,印江土家族過“趕年”起源于明代抗倭時期,朝廷調兵遣將,御侮受挫,特下旨組織士兵,限臘三十登程,開赴前線抗擊倭寇,保衛(wèi)祖國海疆。為按期出發(fā),土家族同胞過年時間就比漢族提前了一天,土家后代子孫為繼承和發(fā)揚先輩的愛國精神,約定成一種習俗,故叫做過“趕年”。(通訊員 左禹華)
天柱:金發(fā)老外靚“村晚”
“再來一遍!”2月2日,甘溪的活動壩上,集體棍拳表演完畢,群眾高聲喝彩。
當天,天柱縣渡馬鄉(xiāng)共和村甘溪寨擺開“村宴”,辦起“村晚”,慶祝一年的收獲,犒勞一年的辛苦,表達對關心甘溪發(fā)展人士的感謝。
村民身著節(jié)日盛裝,既是觀眾,又是演員。
急促的鑼鼓聲中,舞龍開始了,金黃色的龍張開大嘴,露出紅嘴白齒,笑得開懷。
接著便是武術表演。男女老少40余人,身穿黑中裝,腰系紅腰帶,手持圓木棍。一場棍拳表演,贏得滿堂喝彩。一名金頭發(fā)“老外”夾雜其中,一招一式,煞有介事。
“老外”30出頭,中文名叫吉峰,瑞典人,是個“功夫迷”。從百度上搜索到甘溪是“功夫村莊”,便輾轉莫斯科、上海、貴陽、凱里,帶著朋友培森,慕名來到甘溪“切磋武藝”。天下武功相通,一周時間,吉峰對甘溪的“六家拳”游刃有余,不僅參與集體表演,還有獨拳表演,成了“村晚”的明星。
“老外”是甘溪的“新聞人物”,平時吃住在村民陶光林家,其他村民也時常熱情邀約到家吃飯。吉峰認了師傅,白天切磋武術,晚上與村民喝酒、閑聊,直夸甘溪人“熱情好客,沒白來”。
這場“村晚”,除甘溪自己人外,還有縣文化部門、臨近鄉(xiāng)村文藝隊的“友情出演”。古老的舞龍、武術和侗歌表演,現代舞蹈、通俗歌曲,樣樣都有,個個精彩。
去年以來,甘溪因其武功傳承、景色美麗、民風淳樸等受到媒體關注,知名度提升,前來旅游、徒步的游客增多,曾經閉塞的甘溪,有了開放意識,見到老外不“見外”,熱情恰如“自己人”。
新建成的侗家干欄式寨門,金身黑瓦,翹檐飛角,氣派十足;入寨路硬化一新,鋪著碎石的停車場,可停車數十輛;兩層樓的“合約食堂”還沒裝修完已派上用場,農家肉香飄出窗外;食堂和壩子前邊的小河里,白條魚、鯉魚興奮穿梭……
專程從縣城趕回老家的陸承龍介紹,去年,通過項目資助、村民自助以及各方幫助,甘溪的入寨路得到硬化,河道拓寬,今年已申報“美麗鄉(xiāng)村·四在農家”示范點,基礎設施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他說,甘溪山林資源豐富,溪流環(huán)繞,風景優(yōu)美,只要村民齊心,改變發(fā)展觀念,發(fā)揮山的潛力,甘溪大有希望。(記者 羅石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