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推進、服務、保障脫貧工作任務的落實作為全省民生監督的主要任務,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勁頭,努力做到精準監督、服務攻堅。”日前,省紀委監察廳召開的全省民生監督工作會,啟動了新一輪民生項目專項監察,釋放了嚴懲扶貧領域腐敗、精準整治和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強烈信號和堅定決心。
我省是全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脫貧攻堅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中的“短板”。493萬農村貧困人口能否如期脫貧,直接關系到我省能否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長期以來,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將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對貧困地區的財政支持力度日益加大,千方百計讓貧困地區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為保障量大面廣的民生資金項目精準落地,真正惠及于民,發揮扶危濟困作用,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不斷創新工作機制、轉變執紀方式,分領域、分步驟集中整治民生領域和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僅2015年,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就查處民生領域案件10238起,黨政紀處分10640人,移送司法機關667人,涉及金額7.86億元。
鐵腕整治有力震懾和遏制了心存僥幸的基層干部,也倒逼相關責任主體加強民生資金監管和反腐敗工作。通過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責、以案促教,強化了民生領域和基層黨風廉政建設。
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圍繞民生資金這塊“大蛋糕”,“眼紅”的“蒼蠅”仍然不少,監管的薄弱環節仍然存在,民生資金被“拐騙”的風險仍然處在高位。這些問題,必然制約扶貧項目和資金的精準到位,降低扶貧政策和資金的效力效果,導致精準扶貧走偏、受阻,影響脫貧攻堅任務的如期完成。
當前,離“2020全面脫貧”的期限已不足5年,全省各地的扶貧任務異常繁重,形勢十分嚴峻。在這場“啃硬骨頭、攻城拔寨”的脫貧攻堅硬仗中,紀律保障舉足輕重。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找準職責定位、把握工作重心,繼續以專項監察為抓手,深化、規范、提升民生監督工作,以精準監督為脫貧攻堅這場不能輸、也輸不起的攻堅戰提供紀律保障。
精準監督,要在抓牢主體責任“牛鼻子”上再下功夫。打贏脫貧攻堅戰,關鍵在各級黨組織。要靠基層黨支部發揮戰斗堡壘作用,要求黨員干部靠作風吃飯、靠實干取勝,真正把中央的好政策落到貧困群眾身上。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把壓力傳導到縣鄉、責任壓實到基層,推動縣鄉黨委發揮關鍵作用,落實好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提升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執行力。特別要推動縣委書記這個“一線總指揮”強化責任擔當,加強對基層黨員干部的教育和監督,“零容忍”整治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凡是敢向民生資金伸手就決不客氣,誰碰扶貧資金“高壓線”,就拿誰是問,堅決做到“法不留情、刀下不留人”。
精準監督,要在推動職能部門強化資金監管上再下功夫。堵住民生資金漏篩,加強管理監督是基礎。要靠有關職能部門對資金鏈條各個環節全覆蓋監管,確保民生資金一分一厘、一絲一毫都用之于民、扶危濟困。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剖析執紀監督中發現的問題和查處的案件,通過制發監察建議書、約談主要領導、召開警示教育大會等形式,加強督促整改,推動行業主管部門建好民生資金“防護墻”,并在系統內扎實開展經常性的自查自糾,決不能“只管發錢不管監督、只管本級不管下級”。要用好“一案雙查”,強化追責問責,對因履行責任不到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地區和部門負責人,一律精準問責,倒逼責任落地,實現查處一批案件、警醒一批干部、鑄廉一個領域的執紀效果。
精準監督,要在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上再下功夫。保障扶貧項目資金精準落地,凈化基層政治生態是治本之策。要靠一大批黨員干部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自覺踐行“三嚴三實”,以優良作風營造風清氣正、干事創業的政治生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積極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下更大力氣拔“爛樹”、治“病樹”、護“森林”。要著眼全局、點面結合,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問題。定期梳理問題線索,對個別問題嚴重或觸犯刑律的嚴肅處理,給予重處分或移送司法,通過嚴厲懲治形成強大震懾。對大量存在的苗頭性問題、小問題,堅持抓早抓小,使咬耳扯袖、紅臉出汗成為常態,輕處理成為大多數,讓各級黨員干部受教育、受警醒,認識到管黨治黨的責任,感受到紀律真正嚴起來、立起來了。對不知止、不收斂的頂風違紀行為,重點督辦、限期辦結、從嚴懲治,以“刀刀見血”的霹靂手段,持續釋放“越往后執紀越嚴、處理越重”的堅決態度。
紀律是最強的戰斗力。全省“紀律部隊”必須自覺增強“四種意識”,自覺向省委“大扶貧”戰略部署看齊,忠誠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做深做細做實監督執紀問責,以精心求精細,以精細促精準,以精準監督為精準扶貧“開山平路”,為全面奔小康“削山望云”,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助力護航。
作者:黔清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