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水縣明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剛從大山深處搬遷到此的村民們享受著新居的陽光。截至目前,惠水縣已搬遷16個寨子共262戶1146人,已轉移就業400余人。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我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貴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主動踐行五大發展理念,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大力推進大扶貧、大數據兩大戰略行動,團結一心,苦干實干,全省呈現出經濟持續向好、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干群艱苦奮斗的良好局面。
為進一步總結經驗、突出亮點、鼓舞士氣、增強信心,不斷唱響貴州好聲音、凝聚發展正能量,本報從今日起,推出“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2016多彩貴州這一年”和“2016·感動中國貴州故事”專欄,以營造積極奮進的良好氛圍,迎接省兩會的勝利召開。
2016年,是貴州新一輪易地扶貧搬遷戰役打響的第一年。根據規劃,“十三五”時期,貴州將對162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其中包括13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加上2001年以來已經搬遷的104萬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全省將搬遷260多萬人口。
今年,貴州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主要是“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45萬人,其中第一批30萬人,全部為50戶以下、貧困率50%以上自然村寨,這些自然村寨主要集中在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桂黔石漠化區三大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第二批15萬人,安置點已全部開工建設。統計下來,這一年時間,全省各地建設項目達到555個,3900個自然村寨迎來整體搬遷。
截至目前,全省2016年易地扶貧搬遷項目住房主體工程完工8.92萬套,占年度計劃10.96萬套的81.4%,其中第一批項目6.91萬套,已入住1.3萬戶5.56萬人,可實現春節期間全部入住的目標;第二批項目2萬套,預計明年5月份全部入住。
不花錢,幾輩人的搬遷夢終于實現——
貴定縣云霧鎮關口村破瓦組一處山坳,新栽種的樹苗吐出綠葉,這個地方曾經是個布依族村寨——腰籮灘。
60歲的岑光宗告訴記者:“岑家在這個山坳里住了六七輩人,世世代代都想搬出大山,搬家的錢從哪里來?搬出去靠什么為生?這個難題難住了岑家幾輩人,從今天開始,算是徹底走出去了!”
貧困戶搬遷,首先遇到的難題是錢。
為了幫助貧困戶順利“挪窮窩”,貴州在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實施了差別化補助和獎勵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住房補助2萬元,非貧困人口人均住房補助1.2萬元;簽訂舊房拆除協議并按期拆除的,人均獎勵1.5萬元。
為了防止貧困戶因搬遷負債,貴州還制定了建房標準紅線:城鎮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0平方米,農村安置的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
各個移民安置點在保障工程質量的基礎上,嚴格控制建設成本,大多數移民安置房成本每平方米控制在1100元到1300元之間,加上簡單的裝修,基本做到了貧困戶不花錢便搬進新家。
接踵而來的難題是,如何讓搬出的群眾留得住、能致富?
為了搬遷群眾有崗位、能就業,貴州探索創造了城鎮安置、產業園區安置、旅游服務區安置、農民新村安置、插花安置、投親靠友等多種安置方式。
惠水縣經濟開發區明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是我省2016年首批建設的安置點,目前已完成房屋建設1095套,搬遷32個自然村寨586戶2461人,其余的搬遷戶將于年底全部搬遷入住。
明田安置點是典型的產業園區型安置小區,地處惠水經濟開發區核心區,目前開發區入駐的244家企業,已有185家投產,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89家。已搬遷的群眾中,有358人在企業就業,496人外出務工,25人自主創業,實現了戶均1.5人以上就業。
另一方面,針對部分搬遷群眾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年齡偏大,難以就業的問題,各地也結合實際情況加以解決,對難以在非農崗位就業的搬遷群眾,除了提供公益性崗位和農業園區就業崗位,各地還在“三塊地”上做文章,通過資源盤活闖出一條發展之路,讓搬遷群眾兩邊都有盼頭。
“三塊地”是移民群眾原有的承包地、林地和宅基地。惠水縣扶貧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就將搬遷群眾承包地、宅基地、林地流轉后用于退耕還林、生態修復或發展農業生產,使群眾不但能拿到流轉費用,將來還能從中分紅。
百里杜鵑管理區大水鄉高潮村平寨組移易地扶貧搬遷民安置點,也在“三塊地”上做足文章,搬遷群眾充分利用承包地、林地和拆遷后的宅基地,組織合作社,發展養牛、方竹種植、仿野生食用菌栽培和烤煙種植,拓寬增收渠道。(樊園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