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歲月如梭,歷程坎坷而輝煌。從封閉到開放,從貧困到富有,從落后到進步……
60年來,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鎮遠縣委、縣人民政府帶領全縣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突出實施“工業強縣、文化旅游興縣、城鎮帶縣、農業穩縣”四大戰略,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跨越。
——鎮遠生產總值從1956年的2066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609105萬元,是60年前的294.8倍。
——財政收入從1956年的125.6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67109萬元,是60年前的534倍。
——工業總產值從1956年的220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756617萬元,是60年前的3439倍。
——農業總產值從1956年的3204萬元,增長到2015年的153664萬元,是60年前的47.96倍。
——農民人均收入從 1956年的 32.7元,增長到2015年的7006元,是60年前的214倍。
——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全縣生產總值從89億元增加到230億元,年均增長17.0%,是“十一五”時期的2.6倍。
這些輝煌數字的取得,都與歷屆鎮遠縣委、縣人民政府帶領各族群眾攻堅克難、開拓進取,改革與轉型分不開。
打造黔東片區經濟中心
鎮遠是中國近代重工業的發祥地,是近代傳統工業古驛道,也是現代工業--黔東經濟開發區的所在地。自建州、特別是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通過60年的努力,鎮遠的工業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擁有了能源、冶金、化工、制造、建材、釀造、食品、加工等各類工業企業。
進入2000年,國家正式啟動了“西部大開發”的偉業,鎮遠審時度勢,制訂了“工業強縣戰略”。2000年10月,經州人民政府批準,鎮遠縣在青溪五里牌創建了黔東工業園區。2012年1月,貴州省政府批準設立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13年,省工信委將鎮遠黔東工業園區確定為“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省級工業園區)。同年,被列入省“5個100工程”、州“6個20工程”的工業園區之一。黔東經濟開發區交通便利,開發區距貴陽飛機場250公里,距湖南芷江機場120公里,距銅仁大興機場100公里,通往機場道路均為高速公路;湘黔鐵路復線、320國道、滬昆高速穿境而過;區內城市主干道、產業主干道、7號路等道路工程建設完成。
特別是“十二五”以來,鎮遠持續突出工業主導,園區建設成效明顯。鎮遠以黔東經濟開發區為主戰場,園區綜合實力、基礎設施、產業集聚等發生巨大變化,黔東產城一體化建設取得新突破。開發區面積由起步時期3平方公里擴建至7平方公里。建成標準化廠房28萬平方米,入駐標準化廠房企業達20家。產業集聚發展步伐加快。區內已集聚各類企業188戶,其中生產型企業61戶,規模工業企業35戶,貿易流通企業20戶。2015年,全區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80.00億元,同比增長5.97%;5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22億元;工業稅收完成4.5億元,同比增長21.29%;全區從業人數為8000人,同比增長11.11%;新增2000萬元以上入園企業15家。
2015年,在貴州省經信委、貴州省企業聯合會、貴州省企業家協會聯合組織評定的2015年雙百強企業中,鎮遠的黔東電力公司、潤達鐵合金公司、貴州青酒集團三戶企業成功入圍“2015年貴州企業100強”,分別排名全省第73位、99位、100位,占全州100強企業的75%,其中黔東電力公司和潤達鐵合金公司連續3年榮獲“貴州企業100強”榮譽稱號;與此同時,鎮遠的潤達鐵合金公司、貴州青酒集團、貴梅冶金公司、云盛礦業公司、東立水泥廠五戶企業則入圍“2015年貴州民營企業100強”,分別排全省第41位、42位、79位、82位、86位,涵蓋鎮遠縣電、冶、酒、建材四大支柱行業。
碧水藍天下的黔東經濟開發區貴州金奇谷釀酒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全景( 江春健 攝)
打造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
鎮遠的文化旅游業,起步于70年代,至今已走了37個年頭。三十七年來,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輝煌歷史,鎮遠文化旅游業迅速健康成長、發展壯大。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文化旅游業從戰略和全局的地位,高度充分的發揮重要作用。鎮遠縣委、縣人民政府把發展文化旅游業作為新的支柱產業來抓,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來培育和發展,使之邁出由“事業型”向“產業型”轉變步伐,沿著“大旅游”、“大產業”、“大發展”的軌道迅跑,形成了另一個經濟增長極。
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下達國發(1986)108號文批準鎮遠列入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2月19日、20日分別通過新華社記者電和《人民日報》公布列入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8年元月13日,國務院公布“青龍洞古建筑群”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此后,鎮遠逐漸被世人熟知,來鎮遠游玩的游客開始逐年增多。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十二五”時期,鎮遠持續發揮資源優勢,文化旅游帶動增強。鎮遠古城文化旅游景區成功申報為AAAA級景區,進入全省100個重點景區中的20個示范景區之列,以古城為核心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逐步形成。
2015年,鎮遠以文化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更是得到快速發展。全年接待游客580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41.0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8%和24.9%。2016年,通過積極爭取,鎮遠縣納入了國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名錄。從此,鎮遠文化旅游開啟“全域”模式。
目前,鎮遠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氵舞陽河風景名勝區和鐵溪風景區等原生態自然風景名勝區;擁有青龍洞古建筑群、衛城垣、四官殿、府城垣(苗疆長城)、天后宮、古民居與“歪門邪道”等原生態文物古跡;有“和平村”舊址、周達文故居(中共鎮遠支部舊址)、鎮遠革命史館等紅色旅游資源;有報京“三月三”、尚寨土家族鄉“八月八”嗩吶節、端午龍舟文化節等民族節日。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資源每年都吸引著海內外游客蒞臨觀光,深獲游客好評。
鎮遠端午賽龍舟 (李安生 攝影)
打造宜居宜業宜游休閑城市
鎮遠有二千二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源遠流長,是云貴高原歷史最長的名城,又是我國中原西通緬甸、印度等南亞國家“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在歷史長河中,積淀了許許多多的歷史遺存。道觀寺廟、亭臺樓閣、祠堂會館、津橋碼頭、古泉古井、古巷民居等歷史名勝古跡220余處。一九八六年被國務院批準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鎮遠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對古城的保護歷來非常重視,因此在規劃“核心保護區”、“協調區”和“控制區”等三個區域后,鎮遠的城區不斷得以延伸:城西延伸至盤龍街、大菜園;西北方向從靈角寨延伸至皮家院、文德關、山腳、小田溪,直至西山腳下;西南方向則從西門街延伸至永坡坳、東門、水泥廠,又從南門溝農貿市場延伸至五云山一大片(接鐵路橋);東邊則從東關延伸至五里牌、青龍洞、青龍大橋,祝圣橋方向則延伸至橋北,直達一公里。鎮遠縣委縣政府按照“保古城、建新區、拓展新區”的思路,使鎮遠城區得到了大發展。建州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鎮遠變得更加繁華、更加美麗。
近年來,鎮遠緊緊圍繞縣委縣人民政府提出的實現經濟社會歷史性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始終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突出實施“一城兩區”戰略部署,在大力保護鎮遠古城的基礎上,建設芽溪新城區和黔東經濟開發區,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實現城市的擴容提質。
就全縣來說,截至2015年底,鎮遠縣年末常住人口22.97萬人,城鎮人口100651人,城鎮化率為43.82%。2012年以來,鎮遠依托省“5個100工程”和州“6個20工程”的實施,以實施青溪、羊坪特色小城鎮建設為契機,扎實推進羊場、尚寨、大地、江古、金堡等鄉鎮的小城鎮建設,開展鎮村聯動建設,促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周邊村寨延伸,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拉動經濟增長。《鎮遠縣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把鎮遠定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重要旅游目的地,以發展文化生態休閑度假旅游和新型生態產業為主的黔東區域中心城市。規劃面積544.3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48.26平方公里。
打造鄉村旅游美景 蕉溪鎮猛溪村三門灘荷花開得艷 (楊通航 攝)
打造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建州初期,鎮遠的農業生產生活工具落后,土地產出效益低,耕地靠牛力,收割靠人力、運輸靠肩挑。1981年土地承包后,農民煥發出極大的生產熱情,形成了以鄉鎮推廣站為骨干、村農技服務組織為前沿陣地、科技示范戶為橋梁的農業技術培訓、示范、推廣三結合的服務體系,增強了綜合生產能力,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截至2015年底,全縣發展有效灌溉面積13.3千公頃,旱澇保收面積7.94千公頃,機電灌溉面積1.23千公頃。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5.02萬千瓦;完成機耕道路建設1020公頃、灌溉渠池建設覆蓋面積1240公頃;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解決了3.33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水利工程供水能力達到0.926萬立方米;交通網絡加快向鄉村拓展延伸,硬化通村道路180.5公里,全縣建制村通硬化路達74.8%;移動通訊網絡實現鄉鎮全覆蓋。因地制宜開展土地流轉1400公頃,組建專業合作組織116個,促進了該縣農業規模化生產的良好局面,增強了抗災減災能力,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這樣,經過不斷發展,鎮遠的農業基礎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60年來,鎮遠的農產品產量顯著提高。糧食總產量、經濟作物產量、蔬菜和水果產量、肉類總產量等都獲得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2015年經濟作物產量8790噸,是1956年729噸的11.06倍。而2015年肉類總產量10782噸,是1956年741噸的13.55倍。
農業產業結構方面,也發生巨大變化。建州初期,全縣農業生產以簡單的種糧和分散戶養殖為主,種植業以種糧為主,蔬菜品種以土豆、白菜、蘿卜為主,養殖業主要是傳統的家庭養畜、養禽業,農業生產產出率低。改革開放以后,鎮遠縣堅持“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在確保糧食生產持續穩定增長的基礎上,面向市場需求,發揮區域優勢,依靠科技進步,積極調整種植業區域布局和生產結構,促進了糧食、經濟作物的協調發展。按照“確定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布局,依靠龍頭帶動,發展規模經營”的總體思路,突出生態農業和觀光農業,抓實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流通兩個關鍵,著力發展烤煙、茶葉、蔬菜、優質水果、生態畜牧業與特色養殖、中藥材六大產業,強化龍頭培育、基地建設、品牌打造、合作機制、金融服務、政策保障,全面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烤煙、精品水果、蔬菜產業、稻田生態種植養殖和草地生態畜牧業都在逐年高產增效、穩步推進。像氵舞陽紅桃、青脆李等則獲“三品一標”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成為鎮遠驕傲。
現在,鎮遠積極創新經營服務方式和組織形式,建立農村新型經營服務體系,幫助農民增收,一批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等得到了大力扶持。值得一提的是,鎮遠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的原則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過去五年共計注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116家(其中獲國家級示范社1家,州級示范社2家),資產總額10535.04萬元,其中固定資產6078.023萬元,合作社成員1825戶,帶動農戶8707戶,實現年銷售收入5998.37萬元。
農業產業園建設初見成效。鎮遠緊緊圍繞休閑旅游業和農業產業化建設,分別創建了鎮遠縣黃桑田現代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示范園、鎮遠縣江古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和白楊坪精品水果示范園。中共縣委、縣政府始終將示范推廣作為“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重點舉措來落實,通過文德關農業觀光產業園、三門灘魚荷示范基地、黃桑田休閑觀光農業產業園、青溪鋪田玫瑰休閑觀賞示范園的示范建設,帶動了全縣農業產業轉型和更快的發展。
60年來,“工業強縣、文化旅游興縣、城鎮帶縣、農業穩縣”四大戰略就像一輛巨型四輪馬車,推動著鎮遠縣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穩定發展。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條件日益改善,發展的環境不斷優化,區位優勢、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日益凸顯,新型工業化、城鎮化、文化旅游產業化、農業現代化正在加速推進,全縣進入了后發趕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設的重要階段。 (李安生 楊通航)
柏場坪農業觀光產業園的李子熟了 (李安生 攝)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