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來了個‘活菩薩’,我們脫貧有望了!”帶著疑問,筆者走進了千家萬戶一探究竟,原來自萬達在丹寨縣開創性地提出“精準扶貧3.0模式”,設立扶貧專項基金、旅游小鎮和職業技術學院三個扶貧項目,年初將扶貧專項基金的5000萬保底收益分發給貧困戶,無人不為之豎指點贊!
產業發展篇
恰逢春耕時節,龍泉鎮馬鞍村提子基地上,農戶忙碌的身影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是村民劉思勇卻還在為葡萄基地的后續資金發愁,原來正值村兩委鼓勵貧困戶參與合作社抱團發展精品提子期間,因其父親劉天和2011年意外出車禍,劉思勇為了給父親治病幾乎花光了所有的積蓄,正當一家人為后續資金發愁時,村兩委告知大家萬達扶貧基金分紅金已發下來了,劉思勇迫不及待跨上車就向城頭奔去,他將一家4口所分得的4896元錢,拿來補充了提子苗、化肥、鐵絲等。如今13畝精品提子在劉思勇的精心呵護下已初步成型,“初產期每畝可產1500斤,盛產期可達6000-8000斤,一畝平均3萬元,除去成本一年也有10萬元左右收入”,劉思勇心里盤算著,臉上頓時樂開了花。
教育扶持篇
教育負擔對于一個貧困家庭來講是一大“心病”,馬寨村4組貧困戶陳光忠,膝下有三個子女,女兒在讀大學本科,小兒子在讀職校,子女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對于陳光忠一家來說算是個天文數字。陳光忠家有6口人,上有年邁的母親,下有讀書的兒女,全靠陳光忠一人外出打工籌集。年關將至,陳光忠每個月掙得錢都給兩個孩子上學當生活費了,一年到頭沒有一點積蓄,且不說過年沒錢買年貨,光年后兒女的學費就要一大筆,這讓一家人一籌莫展。生活的壓力讓全家人陷入了沉思,正在此時,幫扶干部給了他一個大驚喜:今年萬達送給他家分紅金,一個人1224元,他家獲得5人份共6120元,喜從天降,一家人高興不得了。他領到錢后,打算等開學后全部給兒女當一些學雜費和生活費,暫時解決了兒女年后讀書問題,陳光忠總算安心過了個年。
醫療幫扶篇
展良村三組村民陳小兵戶屬于獨生子女戶,只有一個兒子叫陳文華,其兒子從兩、三歲開始就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雙腿不能長時間行走,昂貴的醫療費已經讓這個家庭負債累累,陳文華現在已經15歲,在丹寨縣第三中學上學,每天早上陳小兵妻子王芬開著小電瓶車送去學校,晚上待兒子下晚自習后又去接,生活極其艱苦。陳小兵靠打零工(安裝水電)維持生計,其妻子主要照顧家里和孩子,沒有收入,目前家里養有一頭母豬,基于家庭情況,兩口子早就計劃著養豬作為經濟收入來源,但愁著沒錢,這事就一直沒有落實……2017年初獲得萬達扶貧基金4448元,陳小兵兩夫妻那個原來被無奈擱下的創業想法終于可以拿來好好計劃了,他們打算拿2000元給孩子買藥,剩余的錢用于購買沙子水泥先把豬圈建起來,然再后去銀行貸款,用于購買豬和前期資金周轉,這樣一來可以補貼孩子,二來可以掙錢養家,陳小兵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了一些。
其實,在龍泉鎮像劉思成、陳光忠、陳小兵這樣的貧困家庭有很多,他們或因子女讀書、家庭成員生病,或因自然災害而導致貧困,而萬達設立的專項扶貧基金不僅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還給了他們戰勝貧困的勇氣和信心。
據統計,此次萬達專項扶貧基金分紅金,龍泉鎮受益群眾共達2272戶7311人涉及金額887.04萬元。(通訊員 伍俊莉)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