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2016年,貴州省丹寨縣減少貧困人口7914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至18.94%,7個貧困村出列,在2016年貴州省市縣兩級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中獲全省第2名,名列黔東南州第1位。
今年5月19日,該縣梳理扶貧工作存在問題清單,著力以《2017年產業化扶貧項目實施征求貧困戶意見表》為抓手,按下“快進鍵”、跑出“加速度”,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改變“等靠要”的“懶漢”思想,樹立“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懶”的扶貧理念,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我要小康”,不少村召開脫貧攻堅誓師大會,形成持續凝聚脫貧攻堅合力,確保干部管理更精細、政策落地更精細,群眾得實惠,助推全縣脫貧攻堅事業踏上新進程。
一張扶貧調查表,反映出群眾需求清單。
該縣制定了精準扶貧項目掛圖作戰表,把精準扶貧工作詳細分解落實到幫扶責任人,實行一月一次以上走訪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讓人人身上有擔子,個個身上有壓力,確保幫扶工作不搞形式,不走過場。同時,要求各幫扶責任人對2016年度脫貧戶和2017年貧困戶進行走訪,并于24日前填報走訪《2017年產業化扶貧項目實施征求貧困戶意見表》上報,做到不漏一戶,實現戶戶全覆蓋。
全縣2800名干部職工結對幫扶2016年全縣14068貧困戶,廣泛開展貧困戶征求意見活動,《征求意見表》設三大項八小項,不分場所、不分田間地頭、不分白天夜晚,采取“一對一”模式,干部入戶開展認真問、群眾結合自身實際答,真正滿足群眾自身發展所想的需求,得到廣大群眾拍手稱贊。
一張扶貧調查表,反映出群眾脫貧決心。
汪昌先夫婦是龍泉鎮高要村的“五保戶”,汪老對干部幫扶很滿意,也頗有獲得感,他說:“幫扶我的縣政務服務中心小潘經常來看我倆,今年還領到了3224元的萬達分紅金,平時還有低保錢、五保錢、養老錢,現在生活沒愁了。”
劉思勇過去是龍泉鎮馬鞍村“出了名”的貧困戶,現在卻變成了“響當當”的致富帶頭人,他還幫帶劉天林、劉天政和劉天橋一起種植紫紅提子共24畝,要說劉思勇的變化,他最有感受:“沒有村黨支部的關懷,就沒有我的今天,15萬元‘黨貸富’低息貸款,解決了我產業發展資金困難的大問題。”
一張扶貧調查表,反映出村干脫貧底氣。
卡拉村被譽為“中國鳥籠之鄉”,卡拉鳥籠暢銷全國及東南亞,現每年生產銷售達12萬只,近5年銷售總額近2500萬元。5月14日,卡拉村委會擠滿村民集中收看習近平在“一帶一路”論壇開幕式的主旨演講,村黨支部書記王玉和說:“我們正積極爭取將卡拉鳥籠走上‘一帶一路’,將鳥籠產業做大做強。”
馬鞍村第一書記金曉貴,村民都豎起大拇指說:“我們小金書記真是‘小書記大作為’,沒有信用社和他,我們哪來的500畝紫紅提子和葡萄……”目前,馬鞍村通過“特惠貸”和“黨貸富”獲得扶貧貸款595萬元,發展了紫紅提子、葡萄、黑毛豬和林下養雞等產業,預計2017年收入將達到500余萬元。
據悉,該縣實行“54321”干部包戶的“手挽手·一幫一”活動,即:正縣級、副縣級、正科級、副科級和普通干部每年分別結對5戶、4戶、3戶、2戶、1戶的貧困戶,干部幫助貧困戶尋找致貧根源、制定幫扶計劃、落實幫扶措施、協助幫扶項目到戶,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積極發展生產,促進產業增收。
截至目前,該縣規劃實施新增1萬畝藍莓、1萬畝中藥材、1萬畝蔬菜、1萬畝高標準低產茶園改造、10萬頭土豬、100個生態土雞(鵝)山雞養殖基地的“六個一”產業工程,投入2.57余億元,覆蓋113個村8611戶貧困戶30138人,基本實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為全縣打贏攻堅戰提供堅強后盾。(楊新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