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離街上較遠,過去交通不便,沒有文體活動場地,逢年過節,村民聚在一起,要不就喝灑,要不就打麻將,容易影響團結,造成家庭矛盾,通過我們寨上幾個在外打工有文化的年輕人發起,得到村、鎮、縣相關單位的大力支持和群眾的擁護,今天動工興建苗圃文體廣場,建成后讓大家沒事就來跳跳舞、打打球、健健身,營造家庭和諧、鄰里和睦的新農村”。站在蘆笙悠揚的舞臺上,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苗圃文體廣場建設籌備負責人興奮地向參加開工慶典的與會人員說。
該村王主任介紹:苗圃距重安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縣城18公里,由原來的五福、苗輔兩村合并而成,是一個有700多戶3000多人口的大村,苗族、漢族、革家多民族雜居。該村民風民俗純樸,有著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村民愛好傳統的文體活動,尤其酷愛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蘆笙舞、革家踩親舞的表演。
近年來,隨著同步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村農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為滿足廣大村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和豐富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更是為傳承和發展好苗族蘆笙舞、革家踩親舞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重安鎮黨委、政府以及村支兩委根據苗圃村民的實際,積極向上級有關部門爭取,得到了縣財政局、文廣局、交通局等單位的大力支持,由苗圃文體廣場籌備組負責土地協調,廣大村民投工投勞,新建一個集籃球場、健身廣場、文藝舞臺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廣場。
慶典儀式上,在外工作的回來了、外出務工的回來了、遠方姑媽回來了、近處的鄉鄰已來了,歡迎的笙歌陣陣吹,鼓勵的激情悠悠敘,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場面鼓舞人心、催人奮進,讓人沉浸在戰無不勝的盛情歡歌里。
五福村吳支書在慶典儀式上滿懷信心宣布:苗圃文體廣場占地1200多平方米,總投資近100多萬元,包括有文化長廊、健身器材區、乒乓球場、籃球場、表演舞臺、棋牌娛樂室、蘆笙樂器存放室等,廣場占地由苗圃村民自愿捐款置換,群眾參與積極性較高。項目建成后,我們將恢復重陽節民族集會,舉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蘆笙舞、革家踩親舞的表演,打造民族生態旅游目的地,帶動村民經濟發展。
黃平縣重安鎮五福村苗圃文體廣場的興建,為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文體活動廣場建設到自然寨到組開了新河,對促進小康社會建設以及提升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精神文化品位將起到積極的示范作用。(潘勝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