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主導產業”發展布局。 堅持“三材一電一礦一特”(木材、石材、建材、電力、礦產、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布局,科學編制精準脫貧農業產業化項目,引導各鄉鎮發展主導產業,做好“一特”(中藥材、小香雞、鄉村旅游、油茶、精品果蔬、稻香魚)文章。目前,全縣成立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305個,其中:涉及特色農產品產業的“社企”203個。
建立“農社企”利聯機制。 以縣域種養殖合作社為主導力量,加強龍頭企業培育力度,豐富產業化發展內涵,引導農戶與合作社(企業)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利益聯結形式從“買斷型”向“價格保護型”“全程服務型”“利潤返利型”“持股合作型”轉變,逐步增加農民收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探索“契約精神”信用市場。 以弘揚錦屏文書“契約精神”為載體,通過探索建立市場誠信記錄、共享信用信息、培育誠信服務、嚴懲失信主體、開展誠信宣教的方式,健全信用評級、報告制度和失信防范機制,由行業主管部門對“農、社、企”產銷環節進行跟蹤管理,定期發布誠信動態。2016年,錦屏縣法院向社會公布失信被執行人40人。
培植“農村實力”經濟優勢 。將發展農企、合作社、經營實績、農民受益情況作為經濟發展考核指標和評價指標。將“資源資產+公司”“勞務公司”作為公司主要發展類型,走“黨社聯建型”“村社合作型”發展路徑,根據農戶意愿做好分類培訓,培養一批業務技能過硬、綜合素質較強的農村企業家。
優化“政府服務”市場環境。 探索建立農產信息中心和“股權眾籌”互聯網金融模式,利用“云商錦屏”“電商孵化園”“駐點招商組”等各種推介渠道,為農戶提供農產品供求信息和消費動態。發揮工商部門網格化監管的職能優勢,以清查無照經營行為、清退不合格市場主體為目的,有效規范市場主體,營造良好市場環境。(鄧金華 龍林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