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通過制定“五個堅持”總體要求和“六個綠色”主要目標,明確到2020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5億元以上,重點園區綠化、循環化改造率達100%,森林覆蓋率達72%以上,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5%以上,空氣優良比例穩定在100%,河流水質保持在Ⅲ類水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以上,牢牢守住生態底線。
其次,通過探索“五權交易制度”(自然資源資產有償出讓制度、用能權交易制度、碳排放權交易機制、水權交易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和開展“五項金融創新”(創新綠色金融組織機構體系、創新綠色融資產品、創新綠色保險產品、創新綠色擔保服務、創新綠色信用體系)的方式,積極培育木商文化旅游目的地、輕工業產業集群、大健康產業示范區等生態發展新動能。
第三,按照“依山傍水顯山露水、順應自然功能完善、環境優美魅力獨特、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生態理念,實施大數據智慧城鎮,開展城鎮建筑綠化、節水循環利用、燃料清潔置換、建設城鎮綠色交通(慢行系統)和提升城鎮文化內涵行動計劃,打造具有錦屏特色的園林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和諧社區。
第四,通過健全“四大體系”(綠色發展管控制度體系、綠色發展法制體系、環境治理體系、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利用綠色發展開放平臺、完善生態文明考核制度等方式,加快環境監管體制和排污申報、環境影響評價等制度改革進度,探索開展農村保潔服務托管、按流域設置環境監管和行政執法機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等試點工作,實現環評“三同時”與排污許可制度有機銜接。
第五,通過實施“五項惠民”(綠色金融惠民、生態補償惠民、旅游產業惠民、村落保護惠民、消防減災惠民)工程,爭取開展區域性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探索實施政府購買貧困地區生態公益林制度等方式,建立民族村寨和傳統村落保護基金,完善災后恢復重建聯動機制和政策性農房災害保險機制,著力打造“生態脫貧、綠色發展”示范縣。
第六,以實施“青山”“藍天”“碧水”“凈土”四大工程為抓手,通過建立《錦屏縣生物物種名錄》、生物多樣性預警監測體系、特殊生態系統保護區(點),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出入境斷面水質監測,建立河流治理協調機制和土壤污染監測預警體系等方式,統籌推進生態建設、污染治理和環境監督,形成良好生態格局。
第七,通過普及綠色理念、開展綠色創建、倡導綠色生活的方式,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訓體系,大力開展文明、衛生、環保縣城和綠色單位、企業、學校、社區、村寨、家庭創建以及最美森林、河流、村莊、古樹評選活動,推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殯葬改革(深埋、樹葬等生態安葬)和政府低碳采購,引導全民自覺踐行生態文明良好風尚。(鄧金華 徐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