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的良好生態,來之不易。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該縣大部分農民以伐木為生,財政也是典型的“木頭財政”。據統計,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該縣年木材采伐量仍在5萬立方米以上。過度采伐致使林業生態遭受嚴重破壞。“當時,碗口粗以上的杉木全被砍光了,不少山頭光禿禿的。一到下雨天,泥沙俱下。”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錦屏縣河口鄉塘東村七旬老人姜盛雄滿臉無奈。
粗放的林業發展方式,未帶給錦屏長期經濟效益,反而坐吃山空。隨著林木的減少,錦屏的經濟也漸漸陷入困境。
痛定思痛,錦屏決心走“保護生態促經濟,發展經濟惠生態”的生態、經濟共贏之路。一方面,依靠國家實施的封山育林、退耕還林、人工造林等工程,促進林業休養生息,擴大森林資源總量。另一方面,連續兩次實施林權制度改革,實現了“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讓不少曾經轉作他行的林農又吃上了“林業飯”。
這些曾經拿起斧頭砍伐樹木的主伐手,如今紛紛放下斧頭拿起鋤頭,把林當菜種,把山當田耕,林地質量得以提升。該縣15年來林地面積增加了55.6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升了近14個百分點。在保護好森林資源的同時,錦屏縣全力培育林下經濟,增加林農收入。
此外,該縣推行的林權抵押貸款,將沉睡的山林由“死資源”變成“活資本”。據統計,錦屏已為近千戶林農辦理林業貸款和林權抵押貸款,貸款額達2億元,為林農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提供了資金支持。
目前,該縣初步發揮發展多種林下經濟模式,建成核桃基地5.8萬畝、油茶基地10萬畝、小香橘基地1.2萬畝,藍莓基地0.5萬畝,農民純收入的近五分之一來自林業,實現了由單一的“木頭財政”向多元化發展的轉變,嘗到“不砍樹更能致富”甜頭,昂首走上一條生態發展新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