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堅持上街主動救助。堅持上街開展主動勸返和救助,在做好城區重點地段、車站、橋梁涵洞的常規巡查基礎上,加強對銀行自動取款網點、建筑及拆遷工地、城鄉結合部等生活無著人員可能露宿區域的巡查,在特別冷天期間,增加巡查次數,做好巡查記錄,隨時掌握流浪乞討人員信息動態。勸說街頭流浪乞討人員接受救助,對街頭流浪乞討危重病人送縣人民醫院救治,無名氏精神病人送天柱精神醫院救治。縣救助管理站為他們提供免費的就餐和住宿費用,并及時送返回鄉,給予衣服、礦泉水等食品必要的救助物資,并勸導盡早自主返鄉,防止冷天意外情況發生。對流浪未成年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智障人員采取強制救助措施,做到“應救盡救,盡快救助”,防止重大事故的發生。
二是堅持部門聯動救助。建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救助網絡。做好與公安、城管、交通部門和醫療機構等部門單位的協作,建立縣、鄉(鎮)、村(社區)三級救助網絡,設立救助點,明確一名聯絡員,主要任務是發現報告流浪未成年人、流浪精神病人、流浪乞討危重病人和行動不便老年人,建立專項行動快速響應機制,及時發現救助各類生活無著人員,做好主動報告、引導護送和應急救助工作。
三是堅持24小時值守。開通錦屏縣救助管理站值班電話,值班人員認真熱情接聽群眾來電、求助來電,接到群眾求助電話后認真回復及時辦理并做好記錄,對需現場處置的迅速通知相關人員及時趕到現場,依照相關規定及時處置,確保救助對象不冷凍、饑餓和疾病而出現意外情況,將各項救助保護措施落實到位。
四是堅持社會參與救助。充分發揮鄉(鎮)、村(社區)等基層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依托現有場所開辟臨時避暑場所,同時,號召群眾積極參與救助管理工作,并對群眾反映的流浪乞討人員信息,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甄別、救助。發動環衛職工、公交和出租司機等熱心群眾和志愿者提供流浪乞討人員求助線索,建立救助信息員隊伍,鼓勵其做好報告、引導和應急服務,實施“群防群助”。
五是堅持信息化管理。實現信息化,加大流浪乞討人員尋親力度。為了提高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工作效率,有效解決求助人員查詢、甄別難等問題,縣救助管理站將來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相關信息通過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公開發布,進一步完善了流浪乞討人員尋親工作。(楊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