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紀堂侗寨的陸文禮,是地地道道的侗族人。侗族有三寶:大歌、鼓樓、風雨橋。作為侗族典型文化符號之一的鼓樓,每個侗寨至少有一座,是侗族人民集中議事、評斷是非的公共場所,也是侗家人出生和去世時必須要停留的場地。
整個建筑憑著掌墨師傅一根丈桿、一把直尺、一個墨斗盒,指揮木匠工人將成百上千錯綜復雜的木梁、柱、椽、枋、板等材料銜接起來,不用一釘一鉚。
陸文禮從小就對鼓樓建筑感興趣,初中畢業后從木工做起,“跟著寨子里的師傅學,慢慢開始學著設計,一開始是設計民居,后來學風雨橋設計,最后就慢慢接觸設計鼓樓了。”五十多年的建筑設計生涯,完全出自陸文禮之手的鼓樓已經有三十余座,花橋、門樓、戲樓、民房更是不計其數,他也成為最有名的侗族鼓樓掌墨師之一。
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是日本,都能看到出自陸文禮掌墨設計建造的鼓樓。提到設計深圳錦繡中華民族風情園的鼓樓一事,陸文禮仍充滿自豪:“當時請我的時候怕我是山里人,比較封閉,不愿意去外省,我就說只要是讓我設計鼓樓,不要說是出省,就是出國我也愿意。”
“原來修鼓樓沒有圖紙,都是靠師父手把手地教。現在為了能夠把這個技藝傳承下去,我想方設法畫出圖紙。我是農村人,為了畫出圖紙,一直在做研究,白天黑夜都弄,家里種田種地都管不上,全都丟給我老太。”
憑著五十多年的鼓樓建筑實踐經驗,陸文禮用兩年時間,親手繪出了《侗族鼓樓建筑結構圖和施工圖》,改變了侗族鼓樓建筑沒有結構圖和施工圖的歷史,陸文禮也成了侗族鼓樓建筑制圖施工的第一人,“我現在都還能手工畫圖紙,手稿還在不斷完善。”
“有了圖紙,年輕一輩學的時候可以先研究圖紙,圖紙看不懂了可以問問師兄,再不行就來問我,現在徒弟中能接我班的已經有13個。”陸文禮說。
53歲的楊再仁,也是來自肇興的鼓樓建筑傳承人,22歲開始跟隨父親楊應琪學習古建筑,包括鼓樓、風雨橋、涼亭、長廊等,主要負責設計和施工。2010年上海世博會貴州館的場館設計,就出自楊應琪父子之手。
“我父親這一代人不會用電腦,設計都是手繪圖紙,我們現在設計結構圖紙、施工圖、效果圖全部都用電腦,繪圖上省了很多時間,但是設計功夫還是不能少。”楊再仁說。
“根據對方的要求,提出一些建議,比如怎么設計好看,用哪些方面的材料。根據場地的大小、所處的位置、環境和地形來設計,不同位置的風力不一樣,根據風力來確定層距,以免受風災的影響。還要考慮是在山窩、山頂,設計在山頂的建在山窩不好看、不協調,建在山窩的拿到山頂就單調了。”楊再仁解釋道。
鼓樓的建筑設計既有傳承又有創新,陸文禮和他跟隨學習的師傅一起創新出了“變角鼓樓”的技法,在原平面四角鼓樓的基礎上,創造出四角變八角重檐攢尖頂的新型侗族鼓樓。這一技法被古建專家稱為“加假柱變換立面的鼓樓建筑技法”。如今,“變角鼓樓”已經成為侗族鼓樓建筑藝術的主體。
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承侗族文化,讓后人了解侗族鼓樓的意義,陸文禮現在又開始了另一份工作,走訪寨子里的其他高齡老人,詢問關于鼓樓建筑上一些細節的具體含義,“做鼓樓設計要創新,更要保護原生態,不能走樣。不按照原生態就算修建得再漂亮,也失去侗族鼓樓的文化含義了。”陸文禮說。(肖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