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推行“黨組織+扶貧”模式,助推扶貧核心領導力。以八舟“三聯共建”模式為基礎,探索出貧困村以“黨組織+同步小康駐村”“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為主,非貧困村以“黨組織+龍頭企業+貧困戶”、“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黨組織+企業”為輔的脫貧形式,成功打造出一條多元化的脫貧之路。2016年,該街道6個貧困村通過“黨組織+同步小康駐村”形式,向各級各部門爭取到4個道路扶貧項目(總投資約1億元)、4個產業扶貧項目(總投資約130萬元)、2個水利扶貧項目(總投資約50萬元)、1個教育扶貧項目、1個就業培訓扶持項目(培訓扶持130余名貧困戶);通過“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成立6個合作社,發展油茶、土豆、黃牛、土雞、大閘蟹等項目,產業扶持規模達168戶504人,其中助力146戶551人脫貧致富。7個非貧困村以“黨組織+龍頭企業+貧困戶”、“黨組織+合作社+貧困戶”、“黨組織+企業”模式,發展了400畝鐵皮石斛、2000多畝香蓮、15畝大閘蟹、800多畝稻田魚、2000多畝油茶、2萬羽土雞,產業扶持規模達575戶1725人,并助力135戶549人脫貧致富。
二是推行“新聞媒體+扶貧”模式,強化扶貧幫扶力。2016年,該街道積極尋求新聞媒體幫扶,助力脫貧攻堅。2016年4月,貴州衛視二頻道扶貧工作組到高屯街道后坡社區巖垴寨舉行“黑毛扶貧豬”發放儀式,免費發放黑毛豬共計25只,扶持11戶貧困戶,并承諾年底對黑毛豬進行回購。2017年1月19日,貴州衛視回購了23頭黑毛豬,給11戶貧困戶帶來了75260元的收入。
三是推行“節會+扶貧”模式,激發扶貧新活力。該街道積極舉辦各種節會,在節會現場設置貧困戶農產品展示區,拓展市場銷售渠道。2016年6月舉行的“真情六月 父愛同行”楊梅節,吸引周邊鄉鎮2000多人參加,幫助17戶貧困戶瀟灑楊梅1000多斤,創收近1萬元。6月的黎平國際劃騎跑高屯賽段賽事,利用賽道兩旁開設農產品銷售點,幫助40多戶貧困戶銷售油茶、茶葉、香蓮、西瓜、梨子等農產品約2400斤,創收3萬多元。類似的節慶活動還有很多。
四是推行“組團+扶貧”模式,提高扶貧自救力。該街道6個貧困村相對偏遠、閉塞,長期以來產業發展緩慢、人均收入低。針對發展瓶頸,在街道黨委統籌下,鎮內6個貧困村與7個非貧困村結對子,走上了一條“支部聯姻、合作社搭臺、富裕村帶貧困村”的組團發展之路,成為了該街道村黨組織引領發展的新亮點與新思路。目前,通過組團發展、產業互助,該街道形成了一批有較強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和品牌:“高屯組團”,由高屯、八舟、古頓、絞便等4個村組成,重點發展“兩茶一游”產業;“潭溪組團”,由潭溪、貓耳塘、沈團、富家榜、后坡等5個村組成,重點發展蔬菜、水果、中藥材、畜牧水產養殖等產業;“中黃組團”,由中黃、小里、盎寨、秧南等4個村組成,重點發展蔬菜、水果、水產等產業。同時,2016年11月,13個村聯手籌建高屯街道民聯建筑工程有限責任公司專門承接鎮內建筑工程。黨支部采取集體經濟入股方式,公司則入股人才、辦公等資源,貧困戶則借助國家貧困資金入股,作為滾動發展資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通過村村抱團作戰,高屯街道13個村實現了優勢互補共同發展,農民收入大幅增長。 (黎平縣脫貧攻堅指揮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