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油油的雷山縣滿天星茶園基地
“苗疆圣地”“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最美小城”“貴州省苗族文化原生態旅游經濟圈核心區”.....這一塊塊“金字招牌”,成為雷山縣最為富饒的資源優勢。
如何在優勢上譜寫脫貧攻堅大文章,雷山縣立足資源稟賦,探索破解“富饒的貧困”瓶頸——
生態旅游讓“樵農”變“老板”
雷山縣是貴州省的十大林業縣之一,過去依靠砍伐木材換取財政收入。自1998年被列為全省第一批天保工程試點縣后,整個林區的生產經營活動由砍伐轉為營造。雷山縣及時轉換思路,把生態建設與當地濃郁的民族風情資源結合,緊緊圍繞“生態立縣、旅游強縣”的戰略目標,通過實施九萬大山綠化造林、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等項目,使全縣的森林資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護和發展。
如今,雷公山自然保護區已由省級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雷公山國家級森林公園、巴拉河鄉村旅游示范區、西江千戶苗寨等景區景點得到批準建設。通過重點對全國第一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國家保護古建筑群“郎德上寨”、苗族蘆笙歌舞之鄉“腳猛寨”等民族村寨,以及全國鄉村旅游示范區巴拉河岸、雷公山公路沿線、西江公路沿線和雷山至大塘新橋公路沿線的旅游景區及線路采用封山育林、人工栽培等技術手段,在增加林木植被覆蓋度、增強森林生態功能等級和質量的同時,提高沿線森林的景觀等級,美化沿線村寨寨容寨貌,為整個區域的旅游業奠定生態基礎。
近年來,許多農民通過生態扶貧、旅游扶貧,由“樵農”升級為“老板”。據統計數據顯示,全縣游客總數和旅游收入分別由2008年103萬人次,2.85億元上升到2016年接待游客720.8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64.6億元。
產業扶貧讓農民奔小康
山變綠了,游客來了,林業產業興旺了。
如今,雷山縣有茶葉基地16.15萬畝,中藥材種植撫育面積達到5.5萬畝,黑毛豬、稻田養魚、中藥材等特色農業持續發展,無公害產業基地認證達13萬畝、有機產業認證面積達1.12萬畝,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360家,農業龍頭企業24家,茶葉綜合產值從2012年的3.8億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4億元,農業增加值從2.2億元增加到6.69億元,年均增長7.9%。
近年來,雷山縣先后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重點產茶縣”“中國茶文化之鄉”。“雷山銀球茶”被評為中國名優茶金獎,中華文化名茶和貴州綠茶“茶王”。
目前,全縣已建成優質果品基地4萬余畝。雷公山楊梅的獨特韻味、雷公山香梨的脆香甘甜,產品走俏市場,并獲貴州省優質農產品稱號。
雷山縣的林下野生資源豐富,開發、生產出的竹筍、蕨菜、薇菜、折耳根等山野菜系列產品,現已成為饋贈的名貴禮品;以巫山淫羊藿、天麻等為代表的林下藥材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貴州同濟堂等大型制藥企業在雷山建立了GAP生產基地。茶葉、中藥材、青錢柳等生態產業加快發展,雷山銀球茶、烏稈天麻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被列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區;雷山黑毛豬獲得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
現在的雷山,產業脫貧致富路子越走越寬廣,果盛茶香奔小康成為了苗疆圣地的一道亮麗風景。(張希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