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烏瓦村是雷山縣郞德鎮最為偏遠的苗族村寨之一,距郞德鎮政府15公里,距雷山縣城35公里,寨子建于半山坡上,山高坡陡,為地質災害區,全村大都以水稻、玉米傳統種植業和家庭養殖為主,很少有產業支撐,屬雷山縣一類貧困村寨,全村共有156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4戶,脫貧攻堅任務艱巨。
為探索脫貧發展致富之路,烏瓦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因地制宜,以烏瓦村裕泰農業專業合作社為實施主體,積極探索發展黃牛養殖產業,推進一村一特色發展。
為支持該項目實施,郞德鎮政府先后撥付40萬元,縣民宗局調整少數民族發展資金項目10萬元給予支持,經合作社社員投工投勞,在村頭建立了600平方米的養殖場,共48個牛圈。
牛圈建好了,但牛種是個問題,雖說苗族村寨都養牛耕地的傳統,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機耕普遍代替牛耕,養牛的人家已經很少,更何況是黃牛。經多方打聽,得知雷山縣達地水族鄉一直在發展黃牛養殖,且大都是放養形式,牛種質量好。于是,烏瓦村兩委和雷山縣民宗局駐烏瓦村干部楊茂鑫驅車趕往達地水族鄉用5.6萬元購買了14頭種牛,開始投入第一期養殖。
圖為雷山縣烏瓦村一角
不同于達地水族鄉的散養方式,買回來的種牛要進行圈養,需要需每天有人上山割草來喂養,這確是一個問題。原計劃是合作社社員輪流喂養,賣出之后進行分紅,但合作社員參與喂養積極性不高,最后采取聘請村民喂養的方式,因養殖產業還沒有任何效益,這一定程度增加了養殖成本。
駐村干部楊茂鑫介紹說,下一步,烏瓦村將探索黃牛養殖的有效管理模式,推進養殖場建設。一是科學養殖,積極開展喂養人員技能培訓,掌握養牛技術和防疫知識;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殖相結合,鼓勵村民種植高產牧草,通過收購村民牧草和稻草,反補種植戶,實現帶動發展;三是加強需求市場合作,積極與政府部門、企業對接合作,尋求市場合作,暢通黃牛銷路。特別是與縣城、西江景區和郞德景區等形成合作關系,以確保黃牛產出市場。
圖為烏瓦村黃牛養殖場
黃牛養殖產業是烏瓦村初次嘗試發展的產業,沒有任何經驗可循,一切都是在探索著。余炳權作為村里一名年輕大學畢業生,也是烏瓦村的村主任,他對烏瓦村發展黃牛養殖充滿信心,他說,“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讓烏瓦村發展黃牛養殖產業充滿信心,黃牛養殖很適合山區發展,在貴州像晴隆等地方自然條件更為艱苦的地方都把養殖產業發展得很好,烏瓦村同樣可以發展得好。接下來是調動村民發展產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做大養殖產業,壯大烏瓦村特色經濟,帶動烏瓦村人民脫貧致富”。(吳如蔣 楊光文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