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領到了2萬多元分紅,比2015年翻了一倍,跟著合作社,有奔頭。”鎮遠蕉溪鎮木溪村63歲的村民單緒強高興地說,他要把領到的分紅又投入到蛋雞養殖中去,在2017年將養殖規模增至1000只,這樣下來,一個月就有六七千元的盈利。
單緒強所在的鎮遠蕉溪鎮蛋雞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家以蛋雞養殖、育苗、蛋產品加工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縣級重點農民養殖專業合作社,獲得過黔東南州扶貧龍頭企業、國家級農民合作示范社等多個榮譽稱號。該社運用“三變”模式,撬動發展,合作社成員已從成立之初的9名發展至187名,2016年實現分紅35萬元。
在黔東南州,曾經星星點點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已成蓬勃發展之勢,成為產業脫貧路上的先鋒。
據介紹,為有效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運營和帶動能力,黔東南州印發了《關于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創新脫貧攻堅載體的意見》,積極探索實踐“黨支部+合作社”、“龍頭企業+合作社”等組建模式。
同時,該州在《關于改革創新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管理的指導意見》專門規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的30%要用于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僅此一項,全州就有3億元資金扶持合作社發展。同時,各縣市還設立專項資金扶持合作社發展,如劍河、雷山等縣,給予每個農民專業合作社不低于5萬元的財政扶持,并根據帶動貧困戶情況和經營運行情況給予獎勵。
眾人拾柴火焰高,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黔東南州現已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2234家,有社員97549名,其中貧困群眾71149名,基本實現一個貧困村組建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目標,融合發展抱團脫貧逐漸成為農村發展廣泛共識。(陳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