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青、水的綠、天的藍,在這里匯聚成一條春意盎然的河,緩緩流淌;匯聚成一片碧波蕩漾的海,浩浩蕩蕩。
藍天白云下的古村落、小城鎮與原始森林、高山溪流、農耕田園交相輝映、融為一體。
這就是今天的黔東南,美得張揚、活力四射。
多年對“綠色”的孜孜追求,多年在生態文明建設道路上的執著探索,讓黔東南的大美生態畫卷煥發出無窮的生命力,耀了世人的眼,潤了百姓的心。
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
黔東南州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
正因如此,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一直是全州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和“主題曲”。
回眸“十二五”,全州生態文明建設躍上新臺階,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全面推進,主體功能、空間布局不斷優化,生態戰略地位日益凸顯。同時,在綠色發展驅動下,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正向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雙輪驅動模式的“蝶變”。
從“傻大黑粗”到“高精新尖”,工業制造趨向輕盈靈動。
對原有產品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后,貴州中科漢天下公司最新研發的集成電路芯片,深受市場歡迎,目前,產品遍布全球五大洲。“全球有2.5億部手機已經植入咱們‘凱里造’芯片。”公司總經理陳慶面露笑容地說。
“十二五”以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78.09億元,是“十一五”的6.3倍,全州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達到30.38%,全州工業轉型升級邁出實質性步伐。
從粗放向集約轉變,全州生態經濟走向陽光之路。
在發展新興產業時我州注重從無煙產業著眼,著力加強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目前,全州建成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達9個,全州有效“三品”(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達30%。
生態經濟得到不斷發展,積極發展健康養生養老服務產業,建設健康養生養老基地;啟動了西江苗寨升級為貴州民族文化鄉村旅游5A級龍頭景區以及鎮遠古城、下司古鎮等旅游開發建設工作。
從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到“打生態牌”,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農文旅一體化,逐步改善的生態環境日益成為發展新優勢。
如今,黔東南州堅持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正在通過旅游向海內外傳遞,綠色黔東南的生態紅利也已開始顯現。
“十二五”期間,全州接待游客17156.68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417.22億元,與“十一五”期末相比,全州累計接待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270.41%和325.08%。2016年累計接待游客6704.11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53.68億元,分別增長37.7%和43%。
唱響綠色發展主旋律,全州經濟結構正不斷變輕、轉綠。
用制度守護綠水青山
趁著高原初春,行走在遼闊的苗嶺大地,映入眼簾的是森林、河流、梯田、莊稼……這是生命的綠色,發展的綠色,民生的綠色。
站在“十三五”的新起點,地處西南內陸、生態地位極為重要的黔東南州,進一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生態保護優先的理念協調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開啟了生態文明建設新時代。
這是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的開局——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從最嚴格的制度到更嚴厲的法治,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有序推進,越來越多的人深刻認識到:保護好環境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家園。2015年10月1日,我州正式施行《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它的出臺是我州積極探索生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建設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法律規范和有力武器。
該《條例》與黔東南州其他諸如《黔東南州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考核辦法》、《黔東南州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黔東南州排污權有償使用實施辦法》、《黔東南州生態補償示范建設規劃》等政策法規一起,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這是環境保護合力集聚形成的起步——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日趨完善,“生態”“環保”“綠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詞,廣泛的生態共識落地生根,轉化為積極的行動和巨大的合力。當黔東南州生態方面的每一個“不足”被不斷補齊,其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認可度”也在不斷上揚。
國家統計局將黔東南建立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生態服務價值評估調查和統計監測指標體系列入國家重大統計科研課題啟動實施。
國家發改委將黔東南列為“全國生態補償示范區”并啟動實施,支持黔東南率先探索民族自治地區行政體制改革。
文化部將黔東南列為“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并啟動實施。
國家林業局將黔東南列為現代林業建設示范州予以支持。
……
這是全州綠色發展底色亮麗的開始——空氣更好了,城市更美了,是人們對于黔東南這個地方最直觀的印象。過去的五年,我州最深遠的影響是提升了城市品位,最顯著的突破是彰顯了城市特色,最突出的標志是走在凱里、鎮遠、雷山、錦屏、劍河、榕江等州內各縣城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郁郁蔥蔥的綠色樹木和自在愜意的散步人群,沒有濃得化不開的霧霾,沒有戴著防毒口罩的行人,有的只是輪廓清晰的城區美景和可以盡情呼吸的清新空氣。
讓綠色發展釋放“紅利”
對于黔東南人來說,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已然切身感受。森林覆蓋率達到65%,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境內大大小小2900多條河流,水質達到一、二類標準的超過95%。
天更藍了。“十二五”期間,黔東南州共完成減排項目125個,全面完成減排目標任務,減排能力大幅提升,四項主要污染物指標排放量分別比“十一五”削減了11.48%、2.74%、7.46%和2.56%,減排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全州16個城市(縣城)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了99.8%,優良天數與“十一五”期末比提高12.3個百分點。
水更清了。到“十二五”末,全州16個城市(縣城)及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和“兩江一河”出境斷面水質達標率均達100%。
環境更美了。到“十二五”末,黔東南州同步小康生態環境質量指數及增比進位指標均排在全省前列,環境指數上升為74.61,生態環境質量居全省第—。
過去黔東南雖山美水美,卻處于枕著寶山過窮日子的尷尬境地,今天這種狀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生了逆轉。
而今,如何讓這份綠更美、更濃,讓苗嶺大地盡顯生態本色,讓苗侗群眾共享更多的生態紅利?
黔東南林業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發展。依托生態資源優勢,黔東南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裝備、大健康等新興產業蓬勃興起。
曾經產生不了多少經濟效益的座座山坡,變身成為果園、茶園、藥園,演變成老百姓的“綠色銀行”。
一些生態優良的鄉鎮、村莊乘勢發展鄉村旅游,走起了農文旅一體化路子,游客如潮,日子紅火。
生態環境資源為發展添了活力,也讓在外游子們歸心似箭。
外出打工多年的麻江宣威鎮烏羊麻寨村民楊啟勛、劉明浩,毅然回家鄉當起了“藍莓種植大王”,開起了農家樂,年收入10多萬元。
在他們的身邊,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回到了生機盎然的家鄉,尋找到了另一片天。
生態文明建設的征途還在繼續,黔東南步履愈加堅定、思路愈加清晰,氣勢恢宏的綠色發展畫卷正鋪展得更加廣闊、更加靈動。(顧慧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