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9月7日的《人民日報》推出“砥礪奮進的五年”特別報道“貴州篇”,以8個整版的篇幅,全景展示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成就。特別從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大旅游等方面,充分展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在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經驗、新變化、新成就。其中以詳實的事例、扎實的數據、精彩的圖片推介了黔東南州近五年來的生態、交通、旅游等發展情況,黔東南元素很是亮眼,令苗侗兒女十分自豪。
元素一:生態
《人民日報》9月7日第12版《365天,天天都是生態日(大生態)》一文記者這樣寫到:以前去雷山西江千戶苗寨,兩類人最多:消防員和扶貧工作人員。因為木房子多容易著火,群眾生活困難需要幫扶。這里不僅是全國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還有超過80%的森林覆蓋率,端著民族文化和綠水青山的“金飯碗”,卻祖祖輩輩挨著苦日子。2008年旅游開發后,西江苗寨被打造成一座苗族文化的“露天博物館”, 去年接待游客436.2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7.8億元。阿濃苗家農家樂老板李珍不由感嘆:“不識西江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寨中。”該版還配發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陽開苗寨”圖片。
元素二:交通
在第13版,記者在《立體交通 出行暢》一文中列寄舉這樣事例:“以前從老家到貴陽,足足要2天,但現在最多3個小時即到,去一趟省城和進一趟縣城一樣方便!”貴州省黎平縣永從鎮村民唐霞,是一名服裝店老板。每次到貴陽提貨,通常要提前一天出門,前一天從鄉下到縣城住下,第二天再趕最早的班車,顛簸10小時,才能到貴陽。
元素三:旅游
在第14版,記者在《山地公園省 旅游現井噴》一文中肯定了黔東南州旅游業發展,寫到:以旅游拔除貧根,貴州早有案例。2008年,第三屆貴州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在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景區召開,將這個貧窮的苗寨推上了旅游發展之路。憑借西江景區獨特的苗族風情和迷人的自然風光,村民收入一路飆升。2007年到2016年,西江村民人均年收入從1700元增長到12300元,80%以上的村民吃上旅游飯,村集體經濟收入也突破百萬元。該版還配發了“貴州侗族同胞演繹對歌習俗“行歌坐月”、 “貴州黔東南施秉縣甘溪鄉望城村,發展精品水果、鄉村旅游產業,瓜果飄香,村美民富”、“ 貴州黔東南從江縣加榜梯田”等圖片。在《2億游客樂享田園游》一文寫到:麻江縣宣威鎮翁保村烏羊麻苗寨,迎來凱里、都勻的游客,形成了獨特的“周末經濟”。在這里采摘鮮果子,吃碗農家菜,愜意又舒適。2013年以前,烏羊麻還是一個貧窮落后的苗族村寨,全組貧困發生率高達45.2%。如今,通過發展藍莓產業和鄉村旅游,全寨34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村民楊啟勛感慨:昔日貧瘠的家鄉“變樣了”,山上藍莓飄香,寨中游人如織。
近五年來,黔東南州牢固樹立“全域旅游”發展理念,大力提高旅游行業服務素質、服務水平,并通過“走出去”、辦節會等多種方式展示魅力黔東南州旅游形象,吸引八方游客,“全域旅游”發展取得喜人成就。(唐光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