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人生因奉獻而美麗,事業因拼搏而輝煌。從你駐村任第一書記那天起,村民就是你的家人,村里的事就是你的家事,走村串戶體察民意,嘔心瀝血繪制藍圖,不辭辛苦,不計得失,不圖名利,不講條件,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在平常的服務中實現了不平常的人生價值……這是評審委員會給21名“最美第一書記”的頒獎詞。
21名“最美第一書記”與頒獎嘉賓合影
筑小康之基 展幫扶風采
——黔東南州評選命名21名“最美第一書記”
雷山縣南猛村原第一書記劉為 堅持“把有限資金用在刀刃上”扶貧理念,依托傳統村落建設,建立精準扶貧檔案,組建南猛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組建蘆笙、刺繡、電商、產業四個產業小組,將60萬元扶貧資金作為貧困戶股金入股發展茶葉、楊梅種植及鄉村旅游等;重拾蘆笙制作傳統技藝,重塑“蘆笙舞之鄉”美譽;設立村集體公益基金,解決村內因學、因病致貧問題;“三顧義烏”請回能人村主任,民眾發展士氣昂揚,建檔立卡貧困戶由59戶減至23戶,貧困發生率降至10%。建成400噸倉儲配送中心(含220噸冷庫),推行“三農對接”帶動全縣農特產品上行與北京5家超市、貴陽10個城市社區建立穩定銷售通道,實現村合作社穩定年收入30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100萬元,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余元目標。先后8次被中央電視臺播報,獲 “中國扶貧先進個人”和省、州“優秀村第一書記” “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
麻江縣高枧村原第一書記施雪鋼 100多個“紅手印”挽留繼續駐村。依托單位優勢,借“狀元故里”文化旅游東風,大力引導發展菊花產業,由20畝“菊花谷”擴展至300多畝菊花基地,帶動建成“藥谷江村”菊花主題公園,品種由42個增加到260個,繁育種苗和盆花銷售創收60多萬元,帶動鄉村旅游為百姓間接增收30萬元,成為文化旅游的一道亮麗風景,也是全州唯一示范性基地。在村內設立企業獎助學金和愛心基金,建成“南農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開展山區兒童暑期特色培訓班;開展民族工藝品暨旅游紀念品設計制作,打造民族村寨主題微景觀,美化鄉村環境,增色文化旅游;帶動紅蒜、鋅硒米、雷竹種植、林下養雞等產業建設。先后獲江蘇省教育工委“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和州、縣“優秀第一書記”“優秀共產黨員”表彰。
錦屏縣龍池村第一書記楊端明 主動申請留任駐村,利用單位優勢,加大金融扶貧力度,為錦屏縣爭取重點項目建設銀行貸款27.44億元,且作為國家農發總行“金融扶貧示范縣”打造。組建龍池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爭取70萬元資金發展壯大合作社,流轉土地200畝發展蓮藕養魚、荷花、靈芝種植等項目。協調資金60萬元建設1000㎡冷庫,“借船出海”銷售龍池椪柑、橘子等水果200萬斤,遠赴杭州舉辦錦屏水果展銷會,打開北京、上海等13個銷售市場,建立與“養生堂”公司定單銷售認領合作關系,帶動群眾增收,貧困戶由203戶688人減少到75戶203人。籌集23萬元建成龍池小學太陽能熱水系統,自費帶貧困戶到北京“求醫”,修建3000㎡文化廣場,帶著家人與村民一起歡度春節,尋思問診謀發展計謀。先后獲省、州“優秀第一書記”表彰,獲州“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黎平縣岑湖村第一書記歐增橋 通過深入走訪,建村情民意“數據庫”,采取“黨支部+基地+貧困戶”模式,將73戶貧困戶打捆入股到黑毛豬、綠殼蛋雞養殖等產業項目,實現抱團發展。創辦岑湖農村電商及電商體驗店,通過“黨支部+電商+合作社+貧困戶”發展模式,讓“黔貨”走出大山,累計銷售達150萬元。爭取450余萬元項目幫扶資金,發展綠殼蛋雞養殖1.5萬羽、黑毛豬養殖300余頭、產業路硬化1.5公里、修建灌溉水渠5公里。2016年實現20戶81人脫貧出列,創新推出的“1244工程”得到省委領導肯定批示,主抓“互聯網+”建設得到中央電視臺cctv-4“走遍中國欄目”專題報道。
麻江縣復興村第一書記呂忠飛 確立“旅游主導、產業支撐、黨建領航”工作思路,制定村級發展三年行動規劃,成功申報“全省鄉村旅游示范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獲得上級扶持資金300多萬元。建成“復興灰拔豆腐加工廠”村辦企業,鞏固發展傳統產業“灰拔豆腐”。爭取省農科院現代中藥材研究所支持,動員發展51畝白芨,預計產值800萬元,可帶動20余戶貧困戶增收致富。協調愛心橋公益服務中心捐贈5萬元學習用品,爭取愛心人士結對幫扶11名貧困家庭兒童。駐村以來,累計協調項目31個、資金800余萬元,推動復興村減貧21戶84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1.85%,成為了全縣首批黨建扶貧示范村、民族文化精品村,個人獲 “全省脫貧攻堅獎”榮譽稱號。
丹寨縣干改村第一書記吳天將 組織貴州財經大學和丹寨職校35名師生精準摸排全鎮9608戶39115人基本信息,因地制宜主攻產業發展,成立干改村慧恒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公司+村兩委+合作社+農戶”模式,協調資金55萬元搭建300個大棚,發展蔬菜種植360余畝,種植哈密瓜200畝,實現160多人在家門口就業,51多戶貧困戶率先脫貧,推動干改村出列摘帽。先后協調爭取項目14個、資金5200多萬元,爭取幫扶資金600余萬元,修建產業便道、通組道路2條,安裝路燈150盞,修建休閑涼亭2個、提灌站1個、便民服務站1個,解決干改村蔬菜銷售平臺租賃資金6.5萬元,發放慰問資金物資8.8萬元。
雷山縣掌雷村第一書記鄧斌 秉承“敢闖敢干”作風,真蹲實駐開展幫扶工作,對157戶貧困戶、539人貧困群眾情況了然于胸。圍繞“1+4+6”模式,抓教育瓶頸問題,協調企業向掌雷小學捐贈51萬元的教學設備和學習用品,捐資135萬元修建學校運動場和圍墻,協調省內外大學與掌雷小學建立長期幫教機制,扶助11名在讀高校貧困大學生。抓醫療扶貧,邀請北京“明智基金”攜中國醫師協會到縣開展公益醫療救助,為5名腦癱患兒進行手術治療。抓產業發展,協調省建工集團出資38萬元建成1200平方米黑毛豬養殖基地,利益聯結28戶貧困戶112人;帶動52戶發展稻田養魚、18戶養牛、160戶種植丹參、62戶種植馬鈴薯。組建脫貧攻堅“黨員先鋒隊”“青年突擊隊”,開通村內致富帶頭人微信群,協調七冶公司等多家國有企業定點幫扶村內水渠、文化廣場、人行橋、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
臺江縣陽芳村第一書記楊斯瀚 發揮企業自身優勢,發動48戶村民種植紅米25畝,創建“貴州紅”紅米品牌,通過“線上”+“線下”整合銷售,產品遠銷國內外,實現“黔貨出山”。創新“黨支部主導引領,推動扶貧資金股份化、承載主體組織化、經營責任集中化、收益對象精準化”的“陽芳四化”扶貧思路,發動群眾籌資8萬元和村集體經濟入股10萬元發展農家樂,年利潤8萬元,村集體經濟獲益2萬余元。協調南方電網幫扶資金163萬元,開展五彩米、折耳根種植95畝,發展2000羽土雞養殖等產業,修建陽芳村民宿酒店。以村集體發展資金入股加油站,協調中石化公司幫扶資金入股靈芝基地,預計2018年貧困戶受益可超過5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70萬元。中組部趙樂際部長到村調研時,對其幫扶工作給予高度肯定。
岑鞏縣岑峰村第一書記萬勝林 群眾聯名摁紅手印挽留連續三年駐村,從思想政治建設入手,培養了一批黨員致富帶頭人。協調資金100萬元加強村級組織陣地建設,爭取國家項目資金760.5萬元成立2家合作社,建成茶葉加工廠1個、思州木葉香羊有限公司1家、優質大米加工廠1家,引導村民入股抱團發展產業2820畝,發展稻田養魚520畝。爭取“一事一議”項目修建6公里通組水泥路和4.2公里產業觀光道,爭取100萬元修建提灌引水工程,30萬元修建村文化場所,修建便民橋一座和產業路一條;安裝太陽能路燈70余盞,新建垃圾池30個、垃圾箱6個、栽種公路綠化樹木7500株,切實改善人居生活環境。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達7100元,獲得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個人獲省委、州委表彰為“優秀駐村干部” “優秀共產黨員”。
凱里市巖寨村第一書記萬政權 連續三年駐村,協調杭州市紅十字會15萬元、凱里市財政局12.2萬元,建成90立方米的消防池,安裝消防栓32個,筑牢了農村消防安全防線。成立 “芭丹覯種養專業合作社”,發展生姜、香蔥種植72畝,預計年收入55萬余元;引導村民養殖黑毛豬300余頭、本地山羊、波爾山羊、白山羊300余頭,年銷售達到60余萬元;指導成立“巖寨村殘疾人鳥籠制作合作社”,通過“村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殘疾人”模式,生產民間工藝鳥籠,解決巖寨村部分殘疾人、貧困戶就業問題;動員40戶貧困戶148人移民搬遷至城區居住。籌集4萬余元成立巖寨教育基金,獎勵本村35名考上大學的學生、65名優秀中小學生。2015年度,個人被評為“全州優秀第一書記”。
黎平縣岑所村第一書記吳煥璽 連續三年主動申請駐村,積極協調建成了肇興鎮至岑所村5公里的通村水泥路,打通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交通瓶頸。發展“農戶+合作社”模式,申報扶貧種養殖項目19個,種植大蒜400多畝,養殖豬牛42頭、土雞3000多羽,覆蓋27戶貧困戶。爭取320萬元的“美麗鄉村·四在農家”項目并已建設完成,爭取60萬元實施人畜飲水工程;聯系企業捐資60萬籌建“東煌明大岑所希望小學”,修繕未竣工教學樓及完善小學周邊環境,捐贈物資300余件及教學設備等共計10萬元,結對幫扶4名貧困學生。堅持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引領地位,用產業發展、基礎鞏固、精確扶貧的實效贏得了各方認可,時常一身泥土而被群眾親切地稱為“黃泥書記”。
黃平縣魚良村第一書記陸建彬 駐村以來,不惜放棄個人婚假、公休假、陪護產假及部分節假日,把脫貧攻堅當作自己的事業來做。分析研究村情,制定了“五個一”的發展思路,指導村級合作社流轉土地220畝,與實力企業簽訂協議,訂單式種植糯小米200畝、訂單種加工型紅苕20畝,實現產值35萬元、租金收入8.8萬元,植戶均增收6800余元;稻田魚、林下雞養殖,以及釀酒和農文旅等多方面發展,扶貧成效顯現。同時,申請扶貧項目資金,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推行“三變”改革,創建并打響了“魚良雞”品牌,完成存欄5000羽,計劃達到年出欄15000羽、年產值50萬元的目標,可帶動18戶貧困戶脫貧。總投資132萬元的釀酒廠將于2017年底建成投產。
施秉縣雙井村第一書記胡開義 探索 “七個一”產業發展模式,幫助建立精品水果種植合作社總社1個、分社10個,組織群眾抱團實施精品水果種植,聘請專家長期到村開展技術培訓,培養了200余名“土專家”,并積極爭取凱里云谷田園有限公司的水果收購協議。在做好本村幫扶的同時,將幫扶范圍擴大到雙井鎮其他村,帶動種植精品水果9000余畝,覆蓋2043戶貧困戶;爭取20噸水泥硬化翁西村公共停車場及村活動室場坪,為貧困兒童籌集48500元助學金,協調經費3萬余元用于災后修復群眾生活用水設施等,幫扶事跡得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砥礪奮進的五年》欄目專題報道。
凱里市下司鎮新民村第一書記沈廷三 連續三年駐村,積極向市直和區直部門爭取各類幫扶資金314萬元,先后實施硬化賢表大寨到麻江龍山鎮共和村的道路、修繕小河溝橋頭堡坎、硬化賢表小寨進村路、安裝178盞太陽能路燈、建設“龍里文化廣場”等民生項目。修繕龍里寨200米防洪堤、1400米防洪灌溉水渠,協調寬帶進村,使全村148戶享受發展帶來的便利。組織醫療服務隊為500多名群眾義診看病,派發5000余元的藥物,并為殘疾人籌集善款2000元。引導成立村級集體經濟公司,組織群眾發展牲禽養殖,吸納股東40余戶,累積資金20余萬元,輻射帶動47戶貧困戶184人脫貧出列。
鎮遠縣龍洞村第一書記張躍霞 連續三年駐村,結合龍洞村生態資源優勢,大力組織群眾發展天麻、茶葉、水果、牛羊魚養殖等產業,以“天貓店+淘寶網店”為平臺,在互聯網上推出“野生天麻”“生態米”“松乳菇”“ 野生七星魚”“放養山雞”“貴州蘭花”等特色農特產品,發展訂單種植農業。動員全鎮162戶農戶參與電子商務銷售,線上線下銷售總額達到800余萬元。同時,帶領群眾成立貴州省惠龍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凱里明洋食品廠簽訂250畝的訂單合同,發展稻魚共生項目300畝,訂單額度超300萬元。
劍河縣東南村第一書記鐘傳坤 從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增強群眾致富能力入手,實施產業精準幫扶,打造和諧鄉村。籌集資金96.35萬元完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和道路硬化。爭取1.5萬元工作經費,帶領村干部到江西省樟樹市考察生豬養殖、中藥材種植和新農村建設。協調引進貴州苗寨香豬公司落戶東南村,投資1000萬元發展生豬養殖產業,解決了60個貧困群眾就近就業。爭取貴州山珍公司投資4.2萬元開展食用菌種植示范項目,扶持20戶貧困戶種植食用菌增收。組織單位干部與貧困群眾“結親”,籌集幫扶資金5000元,購買豬仔、鴨苗等發放給貧困戶飼養增加收入,組織企業進村開展聯誼活動、志愿者進村開展“愛護環境衛生”活動和“姑媽回娘家”活動。
天柱縣廣萬村第一書記楊廷敏 連續三年駐村,秉持像治病一樣去治窮的理念,由表及里改變村容村貌,進一步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熱情。組建“天使先鋒”醫療服務隊,為2800多名村民免費體檢,提供送醫、送藥服務,被譽為 “山寨里的120”。指導成立“重興中藥材種植合作社”,種植紅豆杉1000畝、“七葉一枝花”100畝、生姜60畝,實現50名貧困黨員就業脫貧,輻射帶動95戶貧困戶就近就業。同時,幫助群眾注冊種養殖、深加工產業的合作社,為200名貧困黨員、貧困戶提供致富捷徑。整合資金修繕村委會辦公樓,配備多媒體會議室和村級“小食堂”,組建“文藝宣傳隊”,用侗歌編排傳唱黨的惠民好聲音,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數。
丹寨縣者拉村第一書記劉興武 連續四年駐村,結合者拉村優勢和實際,謀劃村級五年小康規劃,定位“一村一品”發展,動員貧困群眾積極發展精品水果。2015年以來,利用縣級下發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幫助者拉村成立兩個種養產業合作社,流轉土地500畝發展金銀草種植,采購設備進行加工銷售,帶動貧困群眾戶均增收1800元,一舉摘掉了村級集體經濟“空殼”帽子。同時,鼓勵農戶大力發展畜牧業,現有初具規模的養豬戶12戶、養牛戶5戶、養羊戶1戶,動員貧困群眾種植提子15畝、魔芋26畝、生姜50畝,協助10多戶種養殖大戶注冊微型企業。
榕江縣擺柳村第一書記楊秀忠 群眾聯名挽留連續三年駐村,結合村情實際,協調118萬余元完成了分引、社冷兩個自然寨串戶路硬化建設。利用村里獨特的土壤和氣候優勢,協調20余萬元帶領群眾發展花椒產業,全村130戶貧困群眾共發展花椒種植612畝,達到盛果期后,每畝花椒每年能為群眾獲利1.8萬元。駐村以來,他認真履行駐村工作職責,共召開28次會議,走訪群眾680余人次,出點子22條,協調資金80余萬元,解決困難問題26個,化解矛盾3起。他每天穿梭于擺柳、分引、社冷三個自然寨的黃泥巴路上,弄得滿腿是泥,群眾稱之不像干部,倒像個地道的農民,親切地稱他為“泥腿書記”。
從江縣根里村第一書記石躍敏 連續4年駐村,以發展村級刺繡產業為主,幫助“祖英刺繡專業合作社”申報獲得“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省級“錦繡計劃巧手脫貧基地”、“州級返鄉創業示范基地”榮譽稱號。協調刺繡培訓項目7.5萬元,借助合作社現有資源,培訓繡娘30人;積極與企業簽訂生產1200個民族手工刺繡手提包的購銷合同,實現銷售增收42萬元;引導申報刺繡微型企業28家。同時,成立根里辣椒合作社,種植辣椒400余畝、秋葵5畝、鉤藤500余畝,協調2萬余元的種苗和肥料,幫助種植戶平均增收3000余元。積極聯系外界愛心人士與16戶貧困家庭學生結對成幫扶對子,使全村貧困戶由209戶減少至154戶。
三穗縣德明村第一書記唐侃 認真謀劃村級發展思路,向“土專家”、“土秀才”、產業大戶、老黨員、群眾問策問計,制定了《德明村發展項目建議書》、《德明村環境整治工作方案》。按照“黨社聯建”模式,通過三穗縣昌鴻竹鼠養殖專業合作社示范帶動68戶貧困戶集中養殖竹鼠,帶動散養戶170戶。爭取項目資金636萬元建設標準化竹鼠養殖場,將覆蓋貧困戶350戶1260人,預計每年可帶動群眾人均增收2800余元。建立合作社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已實施魚塘養魚項目10000尾,建成苗圃場一期50畝,以及黑毛豬、竹鼠等養殖,按收益8%比例分紅給貧困戶,帶動村集體經濟由3萬元增加到21萬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