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推進社區矯正工作創新發展,我州建立完善規范統一的社區矯正安置幫教工作管理機構和執法隊伍,推進社區服刑人員規范化管理,加強對刑釋人員安置幫教,在全省創新“五個精準”監管服務模式,在特殊人群管理上取得顯著成效。截止目前,全州共累計接收社區服刑人員10244人,累計解除8097人,當前在冊2147人,重新犯罪率低于全省、全國重新犯罪平均水平;連續近四年來實現零脫管、零漏管。
一是風險評估精準研判。全州社區矯正委托評估工作全面由社區矯正局具體牽頭進行,鄉鎮司法所聯合社區社會組織共同參與,按照規定程序全面調查走訪了解入矯對象社會及生活情況,錄入全州社區服刑人員檔案信息平臺,建立矯正工作方案,對個案進行精準評估,形成調查評估建議,對社區矯正對象進行精準化的監管服務。
二是矯正監管精準實施。以社區矯正中心為平臺,全州建立統一的委托評估、接收入矯、執行宣告、公益勞動、心理矯治、法規學習、定位監管、請假報告、異地矯正、警告處罰、執行收監、表揚獎勵、解除矯正等14個方面的工作制度,實行社區矯正工作管理一體化標準,實現了社區矯正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管理。
三是異地矯正精準管控:針對過失犯罪、因罪負債較大、生活較為困難、影響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的社區矯正人員,在具備固定打工或就業安全場所的前提下,實行司法所干部實地考察評估、相關責任人員提供擔保、簽訂異地矯正承諾書,實行GPS定位監管,促進社區矯正人員服法改造的同時,能外出務工改變生活狀況,司法所干部定期到就業地點實地走訪(簡稱定點務工、定級評估、定人擔保、定責矯正、定位監管、定期走訪“六定模式”),互成工作鏈條,促進經濟收入、執法監管和社會配合的高度契合,避免矯正對象因生活困難而再次走上犯罪的道路。
四是陽光創業精準示范。我州以“融入工程”技能培訓為平臺,對具有一定自主創業能力和具備一定創業條件的社區矯正人員進行引導和幫助,提供免費的汽車維修、蔬菜園藝、建筑、家政服務、電子電工等勞動技能培訓,圍繞扶貧開發項目實施和具備潛力的朝陽產業進行扶持和提供服務,從而打造自主創業的亮點,形成正面帶動,通過合法勞動增加經濟收入,達到認罪服法改造、修復社會關系和脫貧致富的目的。全州對特殊人群學員開展勞動技能培訓541人次,全州幫助社區服刑人員創辦各類自主創業基地共847個。
五是數據信息精準監管:依托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大數據云管理平臺,開通司法局社區矯正工作端口,設置風險評估、檔案管理、公益勞動、法規學習、定位監管、解除矯正、文檔管理等欄目,由司法所干部按月完成工作事項,適時完成信息錄入,社區矯正局信息化中心適時監管和調度,促進矯正工作質量和矯正工作水平整體提高。 (戴永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