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是我國數千年農耕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凝結了歷代先民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傳統村落的保護,對于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胡國珍將她的視角投向了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鄉愁如何不剩“愁”?胡國珍建議,設立傳統村落國家級保護區,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
2000年,中國傳統村落總數為363萬個,2010年銳減為271萬個,僅僅10年內減少90萬個,平均每天消亡80至100個。這些消亡的村落中有多少是具有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為什么會消亡的這么快?
為此,胡國珍查閱了大量資料,并多次赴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從江縣、榕江縣、雷山縣、錦屏縣等傳統村落分布較多的縣份進行實地調研。
經過多次調研,胡國珍得出了結論,如此巨量的村落消失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城市擴張和工業發展突飛猛進,大批農民入城務工,勞動力向城鎮大量轉移,致使地處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村落生產生活瓦解,空巢化嚴重,已經出現了人去村空,從"空巢"到"棄巢"。二是城市較為優越的生活方式,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傾心的選擇,許多在城市長期務工的年輕一代,已在城市安居和定居,村落的消失勢在必然。三是隨著城鎮化的發展,撤村并點,直接導致村落消失急速消亡。
“歷史文化要素是傳統村落的靈魂,自然環境是傳統村落的生命線,既要保護傳統村落的歷史人文要素,又要保護傳統村落的自然生態環境,真正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內在價值。”胡國珍認為,要切實保護傳統村落文化,關鍵要樹立當地村民、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強烈的保護意識,讓他們認識到傳統村落的保護是共同責任和光榮義務。同時,要探索科學的理念,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讓具有傳統歷史文化特色的村落,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和載體。
2012年,我國啟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先后公布了四批傳統村落,共4157個,其中:貴州省546個,13.13%,而苗侗文化最集中的黔東南州,傳統村落309個,占全國的7.43%,占全省的56.59%。
為此,胡國珍建議,在傳統村落富集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設立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示范區,在形成共識的基礎上做好規劃,進行差異化保護,分類開發,確保傳統村落文化景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探索完善傳統村落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為傳統村落保護傳承發展做好示范。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