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漸成“金山銀山”
■核心提示
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中指出,未來五年,我省將持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其中就包括實施旅游經濟倍增計劃,培育一批旅游名城名鎮名村和精品旅游景區、精品旅游帶,打造“中國溫泉省”和山地旅游目的地,保持旅游業“井噴”勢頭。
據了解,“十二五”期間,貴州旅游業帶動就業234萬人,受益人數超過470萬人。旅游支柱產業地位明顯提升。2016年,貴州省旅游業呈現高位運行,全域旅游初見成效,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形象進一步凸顯,“山地公園省”的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
新項目新景點
層出不窮
今年3月以來,一到周末,貴陽羊昌花畫小鎮人頭攢動。據花畫小鎮景區辦公室主任張義彬介紹,今年3月以來,花畫小鎮共計吸引20余萬人次的游客前往觀光旅游。
對于全省而言,花畫小鎮的火爆只是新景點中的“冰山一角”。2016年,貴州的旅游產業業態推陳出新,成功打造了“中國天眼”、茅臺酒鎮、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等一批重點旅游項目,在“五一”、“十一”、第十一屆全省旅發大會、第二屆國際山地旅游大會暨戶外運動大會期間,推出了烏當羊昌花畫小鎮、燕子巖景區索道、百里杜鵑低空飛行、黃果樹國家濕地公園、萬山朱砂古鎮玻璃棧道、三岔河營地等192個新項目、新景點、新業態,吸引了大批游客的目光。
2016年,全省旅游總人數5.31億人次,是2011年的3.1倍,2012-2016年年均增長25.6%;旅游總收入5028億元,是2011年的3.5倍,年均增長28.6%。
普查旅游資源
開展精準扶貧
4月10日,貴州旅游資源大普查成果在京發布,其中,共普查登記旅游資源82679處,新發現資源單體51626處。
貴州省旅游發展委員會黨組成員、總規劃師史靜一近日在接受省政府網在線訪談時說:“很多新發現的旅游資源都位于貧困地區,為全力推進旅游脫貧攻堅大決戰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們將對20個極貧鄉鎮旅游資源普查的成果進行整理,用于編制扶貧作戰圖。”
據悉,利用大普查成果,開展精準旅游扶貧項目,將優先支持完善旅游扶貧村寨水、電、路、廁等基礎設施,為貧困地區旅游資源利用創造條件。同時支持開發升級一批休閑農莊、特色民宿、鄉旅創客園、農耕文化園和養老養生等項目,促進新發現的特色旅游資源向旅游產品轉化。
據統計,2016年,貴州通過100個旅游景區建設和鄉村旅游發展,旅游業已覆蓋全省1417個貧困村,帶動29.4萬貧困人口就業增收脫貧。
貴州山地旅游
成為金字招牌
在紫云格凸河景區,一位來自英國的游客告訴記者,他是通過朋友介紹知道這個地方的,而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攀巖。
“格凸開展攀巖比賽活動至今已有十余年歷史。”格凸河景區的副總經理郭鐵軍說,紫云境內山地戶外資源豐富,獨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良好的原生態旅游體育資源優勢和內涵厚重的民族文化。
史靜一表示,隨著生態文明時代的來臨,山岳成為當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省迎來了山地旅游發展的黃金時代。
2012年《貴州生態旅游創新區產業發展規劃》逐步明確我省旅游產業的主導地位,如今的《貴州省山地旅游發展規劃》將進一步明確旅游產業的發動機和總統領作用,貴州山地旅游發展迎來了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記者 陳問菩)
相關鏈接:
貴州欲打造多個“旅游+”
貴州是西部高鐵的樞紐,大交通網的建設為貴州發展大旅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機遇和大便利。
據悉,貴州已初步擬定推動各部門組織編制“旅游+”的專項子規劃,制定任務分解表,形成“旅游+”工作實施方案。
旅游+交通:建設水陸空旅游交通大格局、低空旅游空中巴士體系和特色交通方式慢游體系,建設貴州特色國際化旅游交通便捷體系;
旅游+大扶貧:精準扶貧思路,建設三大旅游扶貧重點區和實施“百千萬”旅游扶貧工程,將貴州省建成國家旅游扶貧示范區;
旅游+山地高效農業:推進山地農業轉型升級,發展山地特色現代高效農業,打造景觀農業、休閑農業、農業商品、科普農業等山地旅游共享模式;
旅游+文化:打造一批“炫彩文化”旅游體驗基地,推行“一縣一節”文化演藝品牌,大力推進文化旅游創意創新;
旅游+體育:通過建設山地體育旅游精品示范項目,推動舉辦各類大型山地旅游體育賽事,加強與其他山地旅游國家的交流與合作;
旅游+城鎮化:推進旅游小鎮的開發建設,使一批發展勢頭好的旅游小鎮成為“貴州省旅游名鎮”,使貴州獨特的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資源得到更好地挖掘、保護和利用;
旅游+金融:通過樹立旅游金融服務品牌、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個人金融業務創新、打造生態旅游綠色金融終端服務來積極創新旅游金融產品;
旅游+康養:推進養生養老度假區示范項目,發揮民族醫藥優勢,開展中醫藥養生旅游,積極培育一批O2O中醫藥材市場,將大數據與大健康“姊妹產業”融合發展。
同時,還將打造貴陽、安順、遵義、黔東南、銅仁、黔南、黔西南、畢節、六盤水、貴安新區十個主體功能區,實現旅游+市州全新模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