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鎮職教城,這樣的小型污水處理廠已建成7個、還有5個在建。“清鎮職教城在建設過程中,結合實際建設了分散式污水處理廠和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清鎮職教城管理委員會主任郭忠旺說,在遠離清鎮市區的職教城鄉愁校區,每個校園分別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而在靠近清鎮市區的職教城時光校區,建設3座大型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統一收集處理學校和清鎮城區污水。
污水處理為何要集中式和分散式相結合?原因還要從清鎮職教城特殊的地理環境說起。
占地80平方公里的清鎮職教城,地處貴陽市民的“水缸”紅楓湖和百花湖的中間地帶,各學校分布于老馬河兩岸。在建設之初,職教城就明確,保護好山體和水體,將生態效益放在第一位。配套設施建設過程中,職教城也突出綠色理念。
“時光校區靠近城區,學校集中,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成本低而且方便。鄉愁校區剛開始也考慮過集中修建西區污水處理廠,但是經過考察論證,我們沒有采用這一方案。”郭忠旺說,鄉愁校區學校位置分散,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需要配套建設周圍10所院校的污水收集管網、提升泵站、截污干溝等,需要約3億元資金,財政壓力大。由于職教城特殊的性質,大型污水處理一旦建成,每年寒暑假都面臨“建大用小”的問題。
比起巨大的財政壓力,昂貴的生態代價更無法承受。“集中式污水處理廠管網工程量大,開挖和填埋勢必會對道路、地下水和周圍生態造成破壞。”郭忠旺說,鄉愁校區地勢不平,管網所經之處有河溝、有山脈,需要不停地“爬山越河”,很容易破壞生態環境。
水缸要保護,職教城也要發展,如何在二者之間達到平衡?
經過專家不斷論證研究,職教城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出一條因地制宜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廠的路子,即在鄉愁校區每所學校內就近選址修建小型污水處理廠,收集處理學校的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后的再生水全部用于各校的園林綠化、環衛保潔及景觀補水,降低自來水使用率,實現再生水循環利用。
清鎮職教城在分散式污水處理廠建設中,以生態文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機制創新、制度供給、模式探索為重點,實行院校和政府共建共同受益的方式,院校先行墊資建污水處理廠,政府投入運行費用,第三方公司進行污水處理運行,環保部門和學校進行監督。據測算,分散式污水處理廠運行費要比集中式節約近一半。
位于清鎮職教城的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也享受到了綠色發展帶來的紅利。該學院不僅通過建設小型污水處理廠回用再生水,還通過雨水收集系統收集利用屋面雨水,所有廣場道路采用“海綿體”設計,雨水全部被收集到校園最低點鄉愁湖,用于綠化和保潔。“通過這些辦法,6000人的校園,每年可節約水電費100多萬元。經濟效益僅僅是一方面,更多的是生態效益,這些生態系統可以調節局部氣候,節約水資源,減少環境污染。”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嚴易茂說。
自來水用后變污水,污水處理后變成再生水,再生水回用后再變污水,再處理成再生水……如此反反復復,一個個小型污水處理廠,就像一個個生態循環圈,蘊含著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大智慧。
“未來,我們的新建項目都將建設分散式污水處理廠,我們將和相關部門配合,推動綠化保潔、沖洗道路等都使用再生水,最大限度實現節水、節能。”郭忠旺說。(記者 金毛毛)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