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場景微圖顯示:“6月2日,晴,21℃,我們組最小隊員。”
6月5日,筆者在岑鞏縣羊橋鄉楊柳村采訪了故事的主人翁,她名字叫劉澤儀。2017年9月考試上崗,23歲的她一直在扶貧路上。
筆者記下劉澤儀當天的日記。
“四改四化”說“扶貧 ”
8:30,她到楊柳村委開會。分片走訪人居環境農戶庭院“四改、四化”項目建設需求統計明細表,入戶通知村民召開院壩會及再次了解農戶家中情況,分3個小組入戶。
12:30吃完中飯,劉澤儀小組朝老寨組走去。
“爺爺……在家嗎……”來到貧困戶楊洪帆家,劉澤儀輕輕地推開廚房的門叫道。好久都沒有回應,她拿出手機給楊洪帆爺爺打電話。
“爺爺生病了,在村醫院輸液……”電話里傳來楊洪帆老人妻子的聲音。
楊洪帆有2個兒子4個孫子,一家10個人,兩個兒子和兩個媳婦打工去了。他們二老在家帶4個小孩,一邊接送小孩上學,一邊抱著懷里的孩子。
楊洪帆妻子回到家,劉澤儀輕聲地問道:“奶奶,哥嫂的收入咋樣?”
“他們說有4000塊錢呢。”
“好哇,家里夠開銷了。”劉澤儀話題一轉說,“奶奶,你家去年得危房改造,房子亮堂堂的哦。到處干干凈凈,就是院子里少了點花草樹木。”
“奶奶,你愿意栽種不?”
“好呀,好啊!等我老伴好了,我們就照你說的做。”奶奶高興得合不攏嘴地說,“過一段時間,你要來看啊……”
跟奶奶打完招呼,劉澤儀來到非貧困戶楊洪永家。2017年,38歲的楊洪永建起了養豬場,年出欄肥豬10余頭,年純收入3萬余元。
一進楊洪永家院子,就看見他愛人笑嘻嘻地說,“妹,你又來了,請進來坐坐。”
“姐姐,你家衛生間在哪哦。”劉澤儀朝廚房走去,“姐,要改不?”
“改,還有院壩。補助多少錢呢?”楊洪永愛人問。
“有點補助,不多。”劉澤儀接著說,“完成‘改廚、改廁、改水、改圈’‘四改’和做到庭院‘硬化、凈化、綠化、美化’‘四化’有7000元。”
“好哇,好久完工呢。”劉澤儀快言快語地說,“今年底做好。麻煩姐姐簽個字。”
臨走的時候,劉澤儀對姐姐說:“記得晚上7:30到村委開會哈。”
晚上的院壩會
時間過得很快,晚上的院壩會開始了。劉澤儀掛好了橫幅,手里揣著簽到冊。
18:50,群眾差不多到齊了,劉澤儀非常高興。她走到各個村民的中間,將簽到冊送給村民一個一個地簽字,不會簽字的都按上了紅手印。
楊柳村委會主任楊洪平給村民詳細地介紹了“四改、四化”人居環境改善政策,精準貧困戶名單、低保名單……村民們聽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覺就到了深夜。
會議結束恰好23點整,望著村民們高興地離去,劉澤儀充滿了成就感。抬頭看看天空,沒有星星也沒有月亮,但同事仍陪在身邊。
走在回家的路上,劉澤儀心里滿滿的是一天的回憶,想著明天要做的事情。(楊元彬)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