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務工的10多年來,潘照周沒回過幾次家。不是他不想回,而是他想趁著年輕,為返回創業打一個好底子。他只換過2處務工的地方,而且都是從事哈密瓜種植。
2016年2月的一天,他早早地來到村支書和主任家,說了要在本村試種大棚哈密瓜的想法,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后,他更加堅定了創業的決心。起初,他返鄉種植哈密瓜不被當地群眾理解,還遭到親朋好友的強烈反對,因為種植哈密瓜在當地來說是個新生事物,毫無經驗借鑒,但10年的種植經驗讓他對發展哈密瓜種植胸有成竹,他堅定自己的想法。
哈密瓜種植非常講究,有時為了摸透其染上什么病,潘照周在悶熱的果棚里一呆就是四五個小時。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查找書籍,上網翻閱相關資料,咨詢技術員。從生根到發芽到生長到開花,他像照顧自家的孩子一樣精心地呵護著哈密瓜。當一排排整齊的哈密瓜掛滿了瓜架,他的臉上也樂開了花。2016年,他試種的哈密瓜有10個大棚共3畝,平均畝產量達6000斤左右,純收入近7萬元,帶動農戶8戶36人種植哈密瓜。
隨著時間的推移,潘照周種植的哈密瓜取得了成效,他想著要把自己的種瓜技術傳給更多的群眾。在干改村召開的學習“兩學一做”座談會上,他表態說:“作為黨員要帶頭發展、帶頭致富、要敢闖、敢干,我將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授給全村群眾,帶領大家一起致富,我們不僅要創出自己的特色,還要在家鄉開創一片新的天地,還要為更多的返鄉農民工提供再就業的機會,我們一定不辜負政府的支持,借著精準扶貧系列優惠政策的春風,把產業做好!”。
在潘照周的帶動下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在幫扶單位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合作社共有300個大棚,直接帶動131名貧困戶增收。
目前,揚武鎮干改村大棚里的哈密瓜果實累累,村主任潘新龍說:“返鄉黨員潘照周回家試種大棚哈密瓜成功,進一步拓寬了本地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空間,為特色支柱產業的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農民的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今年10月,潘照周獲表彰為黔東南州2018年脫貧攻堅先進典型“脫貧攻堅優秀致富帶頭人 ”。(丹寨縣扶貧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