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文書是主要產生在以錦屏為中心的清水江中下游地區的民間歷史文書。因20世紀60年代在錦屏最先發現,錦屏縣率先進行搶救和保護,因而被命名為“錦屏文書”。錦屏文書于2010年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是錦屏通向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錦屏文書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僅次于安徽徽州文書的“中國第二大地方文書”。它全面記述和反映了明、清至民國時期500多年清水江流域少數民族地區以林業為主的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填補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缺少封建契約文書和缺少反映封建林業生產關系歷史文獻的兩項空白。
錦屏文書的最大特點是時間跨越長、分布地域集中、歸戶性強、涉及學科多,全國罕見,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尤其文書中大量記載林業生產過程和技術經驗,對當今發展林業生態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是破解清水江流域地區山常青、水長綠密碼的“鑰匙”。在2008年吉隆坡國際檔案大會上,錦屏文書被認為是“中國誠信精神,世界生態典范”的載體。
據不完全統計,黔東南州范圍內民間保存的錦屏文書數量達40余萬件,而錦屏縣即保存有10萬多件。截止2017年底,錦屏縣已征集搶救了6萬余件。
為妥善保護錦屏文書,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支持下,錦屏縣已修建了錦屏文書特藏館。2010年以來,錦屏縣政府先后與中山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聯合舉辦了五屆錦屏文書學術研討會,舉辦了兩屆大規模的“錦屏文書文化藝術節”。目前,已有中山大學、清華大學、貴州大學、凱里學院等高校在錦屏縣建立了錦屏文書研究基地。
今年5月份,錦屏縣人民政府與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編輯和出版大型叢書《錦屏文書》,6萬份錦屏文書全部影印結集,公開出版發行。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