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備“好”隊伍。采取“區建隊、鄉鎮(街道)建分隊、村建組”的成隊建制方式,抽調34名同志對6個貧困村派駐工作組進行重點幫扶。每村由5人組成同步小康駐村工作組開展工作,向下司鎮新華、甕港2個深度貧困村每村增派2名區派干部,增強同步小康駐村幫扶力量。由下司鎮選派2名正式在編在崗的干部到新華、甕港2個深度貧困村任農村社區書記,配強深度貧困村領導班子力量。
發揚“好”學風。以乘春風·促脫貧——貴州凱里經濟開發區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大講習活動為契機,堅持逢會先學理論,圍繞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州委關于“五步工作法”和振興農村經濟產業革命“八要素”及抓黨建促脫貧“十攻略”等,以工委中心組學習為先導,要求班子成員先學先行,同時由各成員單位、各幫扶部門結合所幫扶的村,開展集中講習,形成逐級壓實學習、層層研討政策的良好氛圍。指導27個村(居、社區)利用新時代農(市)民講習所學習理論知識27次。鎮(街道)、村兩級30個宣講隊開展理論宣講81場次,覆蓋5565人次,進一步夯實了全區廣大領導干部和群眾理論基礎。
夯實“好”基礎。以“黨支部建設年”為抓手,重點抓好黨內組織生活、組織體系設置、班子隊伍建設、工作運行機制、工作職能職責、活動場所建設、基本工作保障、檔案分類管理等“八個規范化”建設分類施策、啟動示范創建工作。著力強化基層堡壘政治功能,加強基層黨組織書記的培養選拔、教育培訓、管理監督和激勵保障,夯實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謀劃“好”思路。積極發揮村級黨組織、村級致富帶頭人的先鋒引領作用,探索產業結構調整和“一減四增”。堅持立足實際、科學規劃、一村一品、發揮優勢的原則,充分整合山林、土地等自然資源優勢,發展以百香果、有機蔬菜、草莓等為主的特色種植業和以黑毛豬、稻田魚等為主的特色養殖業并實現規模化和集約化。立足發展旅游業,大力培育一批鄉村旅游示范點,發展特色民宿、小棧、農家樂等實現抱團發展。立足發展服務業,發展面條加工、民族食品、特色餐飲等為核心的服務產業,打造一批具備地方特色又兼顧民族特色的拳頭品牌。2018年要選樹清江村、新華村、三江村、中壩村等4個以上黨建扶貧示范點,培養10個以上的黨建扶貧潛力點,帶動8個以上的黨建扶貧后進點。
建立“好”機制。建立“書記抓、抓書記”和“定人員、定任務、定責任、定目標、定時限”的“五定”責任機制;建立黨政同責、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推行黨建和脫貧攻堅工作整村推進聯系點制度,采取工委領導聯系鎮(街道)、部門幫村、干部結對聯戶的“1+1”或“1+N”模式,層層建立“責任區”、劃分“責任田”,整合各方資源、動員各方力量,形成上下聯動、各方配合、齊抓共管工作格局。同時建立了扶貧實績考核機制,強化黨員領導干部對脫貧攻堅工作實績的考核。(楊梅芬 楊鑫)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